第485章 圈套(2 / 3)

布弹坑的地表。

在JU-88精准的俯冲轰炸下,顽抗中的苏军连同他们的藏身地点,一同被炸弹所覆盖,连人带武器飞上天空。

当脚下地震般的抖动消失后,默克上尉和部下再次出现在丘陵顶端。

没有任何犹豫,默克上尉果断下达了冲锋命令,突击连的进攻和轰炸机的空袭形成一个完美的无缝衔接,面对从丘陵顶端洪水般奔腾而下的党卫军士兵,在空袭中幸存的苏军如同一块块鹅卵石,瞬间淹没在滚滚洪流中。

或是被迎面飞来的子弹打成筛子,或是被冲到身边的党卫军士兵一枪托砸翻在地,躲在弹坑和瓦砾堆间战斗的苏军,得到的是当头飞来的手榴弹和迫击炮弹。

一个冲锋,默克上尉的突击连便打垮了苏军最后的抵抗,夺取了丘陵全部的控制权。

看到第一个目标已经达成,默克上尉率领身边的工兵冲下丘陵,直扑最终目标,军火库的入口,那扇足有四米多高的钢制大门。

钢制大门附近,早已有一个排的的党卫军士兵封锁。

一番喊话后,仓库里面走出十几个灰头土脸的苏军步兵。

步兵们押解俘虏离开后军火库,默克上尉的部下兵分两路,步兵一路冲进仓库深处,搜寻是否有隐藏的苏军溃兵,工兵们则忙着在堆积如山的军火中安置炸药和导火索。

匆匆在军火库内转了一圈后,默克上尉走出军火库,一边让部下在军火库附近构筑工事,一边走上丘陵顶端。

向唯一一条通向丘陵的道路望去,远处似乎隐隐有几个狼狈逃窜的苏联士兵,路中间还停着几辆被击毁的卡车。

拿着望远镜,仔细地扫视丘陵四周一圈,默克上尉没有发现有大批苏军的踪迹,脚下的军火库似乎很安全。

既然军火库暂时不会受到苏军的威胁,自己应该没有必要炸掉这个军火库,这么一个庞大的军火库,堆积如山的弹药,数不清的军服、油料和食品,全部炸掉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默克上尉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19年,他的幼年和童年恰好处于德国人名生活最艰难的年代,剧额的战争赔款需要偿还,食物紧缺,大量的失业。

直到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国社党上台,德国的经济危机才得到缓解。

成长的过程中,默克上尉总是听父母讲起自己童年和幼年时期,家中生活的艰难,久而久之,默克上尉在父母的熏陶下,养成一个坚定的信念——勤俭持家是种美德。

在勤俭持家这种信念的驱使下,默克上尉左思右想,无论如何都认为按照上级的命令,炸掉脚下的军火库不符合他一贯的生活作风,也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互相抵触。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默克上尉招来通讯员,将一封电报交到他的手上。

很快,一封电报被送到迪特里希上校手中。

没有做太多犹豫,迪特里希上校便接受了默克上尉的建议,将炸毁军火库的任务改为保护军火库。

迪特里希上校也经历过一战之后,德国人生活最艰难的那个时代,同样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

默克上尉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引起他的共鸣,并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发出给默克上尉的回电后,迪特里希上校查看前方的战事,果断下达命令,让部队边打边撤,交替掩护脱离战场,而后撤的目标,正是谢别日湖东岸。

见德军逐步后撤,苏军步兵集群沿着第一警察团撤退的道路,毫不犹豫地发动追踪。

步兵群的后方,紧急驰援来的六辆坦克,也在松软的草地和农田中,在步兵的簇拥下,冲向德军消失的方向。

谢别日湖西岸,警察团沿着湖边树林的边缘,构筑了简易的防御工事。

士兵们隐藏在树干下,灌木丛中,静静地等待敌人的出现。

没有让他们等待很久,远处的农田中,苞米地里先是喷出一股股黑烟,玉米杆成片成片倒下,看起来好像一排排被机枪击毙倒地的士兵。

六辆T-34型坦克打头阵,无数的苏军步兵冲出玉米地,踩踏着草地,跟在坦克后面,汹涌第冲向第一警察团占据的树林。

在他们看来,那些穿着花哨的三色军装,颇有行为艺术气息的敌人,已经抵挡不住他们的进攻,被他们击退到没有退路的谢别日湖湖边。

“同志们,德国人要完蛋了。只要我们再发动最后一次进攻,就能将他们赶进湖里。为了斯大林,前进。”

眼看就要到决战时刻,苏军的步兵群中,一些军官挥舞着手枪,尽情地发出叫嚣,鼓舞部下的士气。

蹲在森林边缘一个土堆后面,迪特里希上校放下望远镜,摇了摇头,脸上的闪过轻蔑的神情。

对面的俄国人真的是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竟然这么放心地发动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