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恩典。”
待朱高煦回来之后。
朱棣问道:“高煦,若郁老尚书致仕,你觉得何人可以担任户部尚书?夏原吉还是卓敬?”
朱高煦沉思片刻,回答道:“父皇,儿臣觉得夏原吉可能更适合户部尚书之职。”
“为什么?”朱棣接着问道。
朱高煦道:“夏原吉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于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曾屡次协助郁尚书处理户部事务,而未尝犯过一次过错。因其诚实厚道,办事干练而有成效,甚得太祖爷爷器重,故儿臣认为,此人可在郁老尚书致仕后,继任户部尚书之职。”
朱棣听了朱高煦所言,不禁回想起了关于夏原吉的一些往事。
夏原吉幼年丧父,是其母亲把他抚养长大,洪武中期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闲暇时,诸生喧笑,唯有夏原吉一人俨然危坐,朱元章得知此事后,认为他定力不凡,擢升其为户部主事。
户部主事要做的事务相当繁琐,但夏原吉却都处理得井井有条,郁老尚书很器重他。
当时户部有个姓刘的郎中,嫉妒夏原吉的才能。
有一次,郁新弹劾朝廷各部衙门里办事懒惰的官员,而朱元章想宽宥那些官员,但郁新却坚持说不行。
朱元章恼火问道:“这是谁教你的?”
郁新叩头答道:“是堂后的书算生。”
书算生就是负责专门处理计算赋役之事的人,类似后世的会计一职。
由于官府中的大部分人不了解计算工作,普通百姓更是连大字都不识几个,因而书算生很容易欺上瞒下,从中谋利。
朱元章便下令将书算生关进监狱。
这时,户部刘郎中跳出来奏禀道:“陛下,教郁尚书的人,乃是夏原吉。”
朱元章压根不信刘郎中所言,反而呵斥道:“原吉能左尚书理部事,汝欲陷之耶!”
于是,刘郎中与书算生皆弃市。
“不错,你皇爷爷应该是把夏原吉朝着户部尚书的方向加以培养的,否则不会让夏原吉担任郁老尚书的左右手。”
朱棣颔首抚须道。
就在这时,李兴入殿禀告道:“陛下,晋王(原湘王)求见。”
“传他进来。”
朱棣沉声道。
“臣拜见陛下、皇太子殿下。”
朱柏躬身作揖道。
“快快免礼!”
朱棣当即起身相迎,扶起朱柏,面带微笑问道:“十二弟今日散朝后不回府邸陪弟妹与朕的侄子,却来此见朕,莫非遇到了什么难事?”
“陛下,臣没有遇到难事,而是担心陛下。”
朱柏先是看了一眼朱高煦,随后面露担忧之色,向朱棣拱手道。
朱棣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伸手示意朱柏在他边上坐下,后者犹豫道:“臣不敢与陛下平坐。”
“别一口一个陛下的叫,显得太生分了,这里没有君臣,只有你我兄弟,还有你的侄儿高煦。”
朱棣抬手按住朱柏,强硬要求对方坐下,同时说道。
“侄儿见过十二叔。”
朱高煦恰合时宜的拱手行礼道。
此时,朱柏面向朱棣,恭声道了一声“谢四哥”,随后又朝朱高煦看去,笑着点头示意。
“这才对,说吧,你担心什么?”
待朱柏坐下后,朱棣抚须问道。
朱高煦知道,历史上的朱柏非常喜欢读书,常常读书至半夜,就藩之后专门设置“景元阁”以招纳贤才,目的是为了整理、编纂图书。
他善于书画诗词,尤其精通书法,就藩前朱元章每次有诗作发表,就会让他来写。
在善长书法的同时,他对弓马也很娴熟。
此外,他又喜欢道家之言,自号“紫虚子”。
史书记载,朱柏膂力过人,弓失刀槊运用自如,骑马飞快,有豪侠之气,堪称文武双全。
他曾数次率军出征,洪武年间有降兵于常德发起叛乱,流窜至荆州虎渡河一带,他对麾下将士曰:“敌军士气正盛,必须先挫其锐气,使他们的军队士气低落,若让敌军逃往塞外,祸害将会更严重。”
之后,朱柏随即调兵遣将,奋勇作战,成功击败敌军前锋,并率兵沿路追击,使叛军无法逃入塞外,敌军屡次战败,最后败退至延安被殱灭,明太祖对朱柏甚是嘉奖,特地召朱柏至京师慰劳其功。
自此之后,朱柏一直是朱元章特别器重的几位亲王之一。
历史上,在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章在决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时,还特地将湘王朱柏和燕王朱棣召回京师观礼。
至于朱柏这次回京,朱元章对其是否还有别的交代,史书并没有记载。
但朱允炆登基后,对诸藩下手最狠的就是燕藩和湘藩,没人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朱允炆刻意为之。
在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