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攻西争论(2 / 3)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4965 字 2022-05-30

自唐朝之后,西夏、蒙古等国崛起,中原王朝丢失了大部分西北疆域,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大不如前。

宋朝转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再加上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地区,西域对中原王朝的经济意义日益下降。

这些两点决定了大明朝廷没有太多利益在西域,故而历史上的大明对西域的经营战略从洪武初时的主动进攻、着力经营,逐渐在洪武中后期转变为依托嘉峪关驻兵防守。

此时,朱棣抬手示意朱高煦坐下,面无表情的看向徐辉祖道:“魏国公可有不同的看法?”

“陛下有所问,臣不敢不答。”

徐辉祖恭声道:“陛下,臣反对发兵西域。”

朱棣并没有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而是面不改色的道:“说说你反对的理由。”

“是。”

徐辉祖接话道:“陛下,据臣所知,此时的西域已被数方势力所分割。其中,吐鲁番占据着高昌故地,亦力把里控制着原西域大部,瓦剌、吉尔吉斯等部族则盘踞在天山以北。”

“西域各方势力相互斗争,仅亦力把里就曾和瓦剌发生过多次战争。不少来自西域之西的外部势力,也陆续趁机进入西域争夺地盘。”

“据臣了解,此时西域的人口,大约只有几十万人,而且农耕水平较低。”

“即便我大明控制了西域,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开发,否则仅靠补给供养镇守在那里的边军,无疑是杯水车薪。故而,臣认为攻略西域对大明来说,等于得不偿失。”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呼出,接着问道:“就这一个反对的理由么?”

“不瞒陛下,臣还有一个理由。”

徐辉祖起身作揖,有些为难的直言道。

朱棣笑道:“罢了,且一并说来。”

“陛下,汉唐之所以积极的凿通西域,是因为控制西域之后,可借助丝绸贸易获得丰厚的利益。”

徐辉祖恭声道:“数十年以来,西域之地战乱频发、百业凋零,此时已远不如汉唐时那般繁荣。即便大明控制了西域,也难以从西域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况且,我大明如今得开海之利,有了海上丝绸贸易航线。相比之下,想要让百业凋零的西域重新焕发汉唐时的繁荣,没有一代人或两代人的努力,恐怕难以实现。”

“你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

朱棣微微点头道。

随后,他看向李景隆问道:“曹国公,你怎么看?”

“陛下,臣认为,对于我大明来说,目前乃至以后,我大明最强大的外敌,始终都是北方的草原人。”

李景隆恭声道:“而草原统治者若要南下进攻我大明,首要联络之人必是盘踞西域的各个部落,因为这样才能进一步蚕食我大明西部和北部之地。”

“正因如此,西域之地显得尤为重要,大明拿下西域,便可以断草原人一臂,削弱瓦剌、鞑靼的实力。因此,臣赞成陛下攻略西域,陛下若对西域用兵,微臣愿效犬马之劳。”

“罢了,是否发兵西域一事,暂且不论。”

朱棣说着话,随即站了起来,负手而立道:“如今哈密生变,朕欲平息哈密乱局,诸卿皆可献言献策。太子,你先说。”

朱高煦恭声道:“父皇,儿臣认为,朝廷应当趁机问责嘉峪关以西的蒙古六卫,最好能拿下其中叁、四卫的长官,换上本朝勋臣子弟以为镇守!”

洪武初时,朱元璋派遣徐达北伐,成功攻取大都,元顺帝率大臣宗室等回归漠北草原。

然而,那时的北元势力依旧强大,仅在北方战线,除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占据西北之外,还有东察合台汗国称雄西域,各蒙古王公贵族占据河西走廊。

洪武五年,大明在有效控制河西走廊之后,构筑了嘉峪关,并以嘉峪关以东作为朝廷的实际控制范围。

自那时起,一直到如今的永乐叁年,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大明在嘉峪关以西、祁连山以南、青海以北,西至敦煌、哈密一带,陆续册封了七个羁縻卫所。

这七个卫分别是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

因七卫在嘉峪关以西,故而统称为“关西七卫”,又因七卫其掌权者多为蒙古族,故又称“蒙古七卫”。

朱高煦知道,因为朱棣顺利继位的缘故,关西七卫较原历史上提早出现,使得大明的统治延伸到了西域附近,七卫的设置也对大明西北边疆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当年朱元璋鉴于嘉峪关以西地区的复杂情况和大明军事布置侧重于北方防线,对关西七卫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

所谓“以夷制夷”,看似高明,但在朱高煦看来,不过是比较松散的羁縻管理制度。

因为这种羁縻手段,以当地人为官,朝廷不派军队,防务自理,相应也不屯田,朝廷不向七卫收取赋税,当地赋税完全归当地所有。

朱高煦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