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两年后(2 / 3)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4976 字 2022-05-30

”那位努尔干地区不知情的学子问道。

于彦昭将众学子的议论听在耳中,便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待学子们安静下来之后,他接着说道:“此事说来话长,且听我为诸位细说。”

“今上继位以后,为示朝廷宽仁,多次实行蠲免钱粮,但田赋蠲免不等于丁税减轻。”

“虽然丁税也屡有蠲免,但朝廷对人丁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天下承平日久,人丁增长很快,为了不缴丁税或逃避徭役,他们大都不入户籍。”

“如此一来,朝廷便无法对这些新增人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由此乘机压榨,使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而流民日益激增,必定要干扰地方安宁,引起各地动荡。”

“永乐元年年底,今上与太子殿下召集群臣,商议了数日之久,决定通过改革赋役之制来控制人口,稳定天下秩序,于是便有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政令。”

历史上的明朝前期,田税、人头税和徭役三种租税并存,“丁银”是明朝中后期税赋改革开始出现的,其定型也就是“一条鞭法”。

丁税与徭役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其中丁税并不上缴朝廷,所以多落入了地方官吏的私囊。

而在朝廷户部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朝廷也未涉及丁税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

也就是说,朱棣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于是把地方官员可以征收的丁税,给慷慨掉了。

永乐二年二月,朝廷公布了朱棣“永不加赋”的诏书:“朕览各地承宣布政使奏报编审人丁数目,并未把加增之数开报。天下承平已久,户口日多,若按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土地并未扩大。以永乐元年全国丁税数额为永久之丁税征收定额,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

“今上实乃千古仁君啊!我们竟然遇到了仁君治世,真是三生有幸啊!”

首次得知这个消息的一些学子,三观简直被刷新了,他们激动的语无伦次,有人用于彦昭听不懂的土话高呼“千古仁君”,甚至有人面朝东方的皇宫方向作揖。

“若说今上是仁君,那是把今上看低了。”

待这些刚刚知情的学子们逐渐安静下来后,于彦昭接着说道:“我告诉诸位,今上后来又颁布了一条诏令,你们可知这道诏令有多大威力么?”

“有多大威力?”那位出自努尔干地区的学子,用不甚流利的汉话,惊讶的问道。

“我爹、娘、爷爷、奶奶得知这一消息时,先是不敢相信,然后确定消息为真后,都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当今陛下,那是圣君!圣人在世,哪里是仁君可以比的!”

之前那位出自云南土司的学子接话道。

努尔干地区的学子被震惊了,急忙用蹩脚的汉话问站在讲台上的于彦昭道:“师兄快说,究竟是何诏令?”

“别急,说这道诏令之前,我得问你一个问题。”于彦昭道。

“师兄请问。”

那位来自努尔干,身高一米九的壮硕学子恭声道:“小子的汉姓为武,名腾飞,字飞鸟,师兄可以叫我飞鸟。”

“飞鸟,你以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个善政有没有漏洞?”于彦昭问道。

“这,小子不敢妄言。”武腾飞低声道。

于彦昭望向之前那位出自云南土司的学子道:“你叫什么名字?”

“师兄,小子姓苏,姑苏之苏,名信,诚信之信,字有信。”苏信道。

于彦昭点头道:“好,有信,你觉得永不加赋之政有漏洞么?”

苏信红着脸道:“我看不出来这善政有何不足,若要说不足,怕是推行之初,会有许多地方官吏阳奉阴违,阻挠此新政之施行。”

“不错,确实有不少胆大妄为者,对新政阳奉阴违,但今上派出锦衣卫与巡查御史,处置了一波又一波的地方官吏,如此才把这天大的善政推行开来。”

于彦昭说到这里,环视众人道:“好吧,我也不与你们打哑谜了。”

“永乐三年,户部在审核新增人丁补足旧缺额时,除照地派丁外,仍实行按人派丁,即一户之内,如果减少一丁,又新添一丁,以新添抵补减少。”

“倘若减少的有二三丁,新添的不够抵补,则以亲族中丁多人户抵补。如果还不够,以同甲同里中粮多人户顶补,抵补之后的余丁才归入滋生人丁册内造报。”

“正因如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政施行后,又出现了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矛盾。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也很难做到苦乐平均。”

武腾飞不解的发问道:“师兄说的,小子有些听不懂,这次一年的时间,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丁增加呢?”

“依本朝之制,十六岁成丁,往后一直在五十九岁之前,都要缴纳丁税。每过一年,总会有十五岁的人变成十六岁啊!”

苏信替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