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部十三回 三大战区无将领 闽南古城有故人(1 / 2)

第十三部第十三回 三大战区无将领 闽南古城有故人

话说阎王爷让赵山阳在阎罗殿外边先稍息一会,他把阴大化、柳青华、白雪、阴小花隔离开来了。

然后,一个一个地叫过去审问或讯问。

柳青华是第一个被叫进阎罗殿里的。

她本来是想借这个机会好好惩罚这个曾让自己的亲生母亲饱受重创的阴大化。

但一直念着相濡以沫的比亲妹妹还亲的阴小华之情,况且这阴大化早就改过自新了,自己实在没有理由加害于这些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做着一个称职的“父亲”阴大化了!

“是的,我可以作证:这阴大化确实自离开北宋未年之后,已完完全全地改邪归正了!”

白雪虽不清楚之前的阴大化是怎么一个样子,但当她向阎王爷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年以来的阴大化的表现,差点让阎王爷以为她说的是另外一个!

轮到阴小花之时,阎王爷已心中有数了:

阴大化这厮已全然地改邪归正了,断不会再与自己和阎罗殿为敌了!

且说阳间的天下大势。

北宋末、南宋初,金人南侵,宋廷逃亡,大河上下、三晋之地、关中平原,战火纷扰,天下涂炭。

在对金正面防线上,南宋本设置了三大战区:

淮东、淮西、荆湖,韩世忠、张俊、岳飞分别担任主将。

在南宋选择与金国议和后,这三名主将同时被剥夺军权。

其中,岳飞被冤杀,最惨。

从1125年金国开始南侵,至1142年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这十七年之间,宋与金主要出于军事攻防阶段。

在与金兵厮杀中,先后涌现出了李纲、宗泽、张浚、吕颐浩、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刘錡、吴阶、吴璘等名将或军事策略家。

1127年,南宋建立,迁都临安。

为巩固政权,在正面战场部署了三大战区:

——淮东战区,韩世忠为主将。

以楚州为作战根据地,攻防山东。

——淮西战区,张俊为主将。

以泗、濠、寿春为作战根据地,攻防安徽北部。

——荆湖战区,岳飞为主将。

以德安、襄阳为作战根据地,攻防河南。

同时发动太行山民兵,扰乱金人之后,策应正面作战。

攻还是守?战还是和?

虽然设置了三大战区,但“战还是和”这一个问题,着实争论了有十多年。

从1125年金兵南侵,直到1142年《绍兴和议》签订,这个争论才结束了。

——明确了投降求和。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之初,就面临两大问题:

如何巩固帝位?

是否抗金、怎样抗金?

理想状态下,这两个问题可以合成一体:

以抗金为号召来巩固帝位,通过不断巩固帝位增强抗金实力。

但当时宋高宗赵构面临着极其混乱的状态,政治、经济、军事都已崩溃,体统瓦解,国家一度成为无组织状态,他个人在扬州时也曾经仓皇一人逃窜。

另外军力也不济。

韩世忠军三万,张俊、岳飞军都不及三万,刘錡不满二万,川陕军五、六万,总共仅约十多万,而且分布在东西数千里的战线上,防守都极其困难。

还有:财政亦匮乏。

军事所需,占到宋财赋十之八九。

为征税,茶、盐税不够,增加税种;

农民、商贾、甚至和尚道士都在征税之列。

因为赋税太重,激起民变,东南民患数起。

这还只是客观条件限制。

在宋高宗赵构的内心世界里,还有两重忧虑:如果打败金国,如何安置徽宗、钦宗二帝?

军事作战,容易形成军事将领尾大不掉,难保再次出现“陈桥兵变”之事。

客观条件,决定着能否战败金国。

后两个忧虑,会导致他帝位不保。

对金议和,是宋高宗赵构的决断,秦桧等人只是参与谋划者。

对金议和的同时,就是剥夺领兵将领的军权。

在宋高宗赵构的心里,或者说在宋朝皇室的心里,军人擅权的危险性,远远高于北方民族的入侵。

在这些皇权所有者看来,金兵南侵,还可以向后方退避;

而且北方民族怕热不能长期驻守,还有收复失地的可能。

但如果将帅趁势造反,宋朝瞬间即灭亡。

所以,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到宋高宗赵构的剥夺大将军权,他们对军人的防备是一以贯之的。

对于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战区”的主将,南宋采用“明升高官,实夺军权”的方式,同时削去军权。

1141年4月,宋高宗赵构以奖赏柘皋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