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入值(2 / 3)

刚入职,盛长柏就分配了一份工作,校检后汉书的一篇。

说实话,这份图书馆的工作,远没有盛长柏想的那么清闲。

因为在大周朝之前,中原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动荡乱世。

各种经史典籍,都散落,损毁的厉害。

大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加起来只有一万多卷。

就这个规模,甚至不如盛世之时,一家一族私人图书馆的藏书量。

所以大周建立之后,抢救散失的图书典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这明显是一个长期工程,开国至今,收集了几十年,还处在一个收集的高峰时期。

集贤苑的一帮子官吏,就是为了收集各种典籍而设的。

这堆人负责的就是寻访,抄写,印刷,各种古代典籍。

这些书,收藏到了国家图书馆,也不是就不用管了。

就轮到了盛长柏这些校书郎,校勘书籍。

在大周朝之前,甚至都没有印刷术,都是手工抄写的书。

经过一个传一个的攥抄,这里面难免混上了一些良莠不齐的人,典籍难免就有不少的谬误。

普通的书错一点没那么重要,但是重要的经史典籍,差一字意思就完全变了。

除了校检这个之外,也要校检思想。

有一些不符合当权者利益的话,该删也是要删的。

盛长柏现在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还不需要考试典籍里面的思想,合适不合适。

就是检查一下错别字,多字少字,为书本增加一些,简单的标点符号,方便阅读。

校勘错别字,凡错字以雌黄颜色涂掉。

别字或多字,以雌黄圈之。

缺字,在字旁添入。

如果行距密集,则用朱砂画圈,然后在上下空纸处标写清楚。

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

有人名、地名等需要细分者,以中间加细点分隔,这就是顿号。

当然了想要校检这些书,也不是盛长柏按着自己记忆随便的改就行了。

像是后汉书,这种流传下来还算比较多的版本,盛长柏就需要,把所有的版本都找出来。

逐字逐句的仔细斟酌,查询各种资料之后,有充实的佐证,依据之后,才可以更改。

在大周朝校书,也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

当然了,严谨是因为盛长柏不是大佬,是大佬的话,盛长柏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校检一些典籍。

甚至可以给科举的经义,论注作疏。

校检的时候,难免的可以夹带一些自己的私货。

那些古代传下来的经史典籍,又没有标点符号。

不好改原版文字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改一改断句。

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一字一字之间,不同的断句,一句话就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意思。

只要科举的时候,考官认同哪方面的解释,哪个说法就是‘显学’。

想要做点大事,争取一点学术圈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盛长柏就处于大周学术最高,最权威的地方。

也不好浪费这么好的条件,等工作稳定下来之后,盛长柏就准备自己写本书。

写书,当然是为了传播一些现代的思想,以后想做点事,搞点改革的也容易一点。

校书的事情,不是一件急事,慢慢的来做就行。

盛长柏也不是准备混日子,校书这件事本身,还是挺有意义的。

如果不是大周朝,官方一直矢志不渝的校检,印刷,传播书籍的话。

科举也不可能那么兴盛,也不会从寒门之中,涌现出那么多的人才。

虽然这大周朝的寒门,并没有那么“寒”。

怎么算也是,平民之中的上等人家,起码也要买得起,借得到,由朝廷印刷出来的,做工精美,错漏最少的官版教材。

好多没钱的平民之子,都是读的民间盗印教材,各种传了n手的手抄本。

都不知道会有多少错漏,教材都是错的。

怎么可能能打下好的基础。

在最重视默写的初级(县学,州学)教育中,拿着错版教材,这些人不管再怎么学,也不可能考的进去。

官学这些人都进不去,最简单的拜得名师之路,直接就让这些人自己给堵死了。

其他路,肯定都要比考进官学,更加难走。

寒门也大半出自世家大族的旁枝,经商的富裕人家,乡间的大小地主。

但是大周朝的仕途,总不是像之前朝代,被世家高门完全的垄断。

这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平民的上升渠道,算是真正的打开了。

盛家也是出自寒门,但是盛家也不好说就只是普通平民。

在改朝换代的时候,盛老太爷也是赚下了偌大的家业。

到了盛长柏这一代,三代皆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