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肉,油,面粉,粉条,鱼,生瓜子,果之类的定量。
正是需要家里的妇女,去各个供销社,副食品,粮油店,排队抢购各种物资的时候。
李素华也没了抢购的动力,精气神也没了大半。
看到李素华成了这个样子,周秉昆自然要写信,告诉周秉义和周志刚一声,李素华是什么状态。
李素华喜一阵,悲一阵的,不是我周秉昆在家里没有照顾好,都是你们这些在外面的人给折腾的。
给两个人写信,也是为了确定一下,李素华在两个人心里的地位。
两个人要不要回家过年,周秉昆说话也没有什么用,就让两个人自己斟酌了。
如果李素华都这个状态了,两个人还是都不回来。
一个是陪自己媳妇不回家,一个找女儿不回家。
这样算一下,这两个人好像也没有比周蓉强到哪里去。
李素华在周蓉的心里地位不高,但是在周秉义和周志刚的心里,好像也没那么高的地位。
…
李素华独自伤心难过,不管家里的事,但是家里有郑娟,也影响不了老周家做过年的各种准备。
六七年代,物资没有那么充裕,所以为了过上一个丰盛点的春节,时间从刚进入腊月开始,就要开始做各种准备了。
主要的事情就是准备年货,粉刷房屋搞卫生以及拆洗被褥和赶制过年穿的新衣服等。
周秉昆做的也就是,趁着周末休息的时间,把大米,大黄米,小黄米,白面,苞米面,这些比较重的米面粮油,给买回家。
老周家的土坯房的粉刷工作,内外墙哪块土皮掉了,给搞点泥补一补,然后整个屋内刷一成石灰。
房顶的油毡,哪快破了,要烂了,给买上新的给换上。
一些春节特供的,香油,豆腐,粉条,肉,鱼等,这些东西不多,也不重,还需要排队购买的东西。
就是郑娟每天上午抽出去时间去买了。
下午的时候,郑娟需要拆洗家里的被褥,还有给每个人做上一件新衣服。
拆洗被褥,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三套被褥就需要郑娟至少两天的时间。
做衣服,同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老周家一家三口之外,郑娟还要给郑大娘和光明做一身衣服。
也就是老周家有缝纫机,郑娟学的也比较快,才能这一个月时间内,做上这五套衣服。
在东北这边,腊月还有一大项任务,就是蒸豆包,蒸馒头。
一次性要蒸够腊月吃的,还有差不多整个正月的主食。
就是现在老周家只有这么三口人在家里,蒸的豆包,馒头,卷,包,加起来起码也要发三十斤的材料的。
还行的就是,这些事情,李素华也不是完全不管。
只是因为最喜欢的儿女们不回来,没有主动张罗这些的心气。
看到郑娟在忙的时候,李素华多多少少的还是会给帮一些忙的。
等把这些都给忙的差不多了之后,时间也就到了腊月二十五。
也是周秉昆周末休息的日子,在家里忙着烀肉熬冻。
东北烀肉就相当于其他地区年前煮肉了,今年老周家的肉其实真的不少。
一共加起来有二十来斤,都是李素华看到周秉昆拿肉回家,就没让吃,肉冻上了之后,存在了外面的空水缸里存的。
把猪肉,排骨,肘子,猪蹄,这些不会串味的东西,都烀在一口锅里面。
不加盐,加点葱姜蒜,椒大料,辣椒之类的把肉给烀熟。
东北传统,烀肉基本上都是加这几种调料,每家烀肉,可能就是在辣味上面有一些区别。
不放其他调料的原因,可能也有其他调料没那么容易买到的原因。
这些肉都烀熟了之后,等过年的吃起来,做起来就方便了。
熬冻的话,就是做皮冻了,做皮冻的流程,在哪里区别都不大,就是单纯的比较琐碎,耗时间。
“周大娘,你们家电报。”
熬着皮冻的时候,听到了外面邮递员的喊声。
“小张同志你辛苦了,电报给我吧。”
周秉昆走了出来,对着邮递员说道。这个时期做邮递员还是挺辛苦,需要骑着个自行车,把信给送到每户人家里去。
这还是在城里,如果在农村地区,可能一个乡镇就一个邮递员。
每天需要骑个自行车,跑遍乡镇的每个村。
“秉昆,邮递员刚刚来了是吗?”
周秉昆回到屋里之后,李素华也穿鞋下炕从里屋走了出来。
其他事情李素华没什么精神,但是对于寄到家里的信件,李素华还是十万个关注的。
“是过来了,送来一封电报。”
“谁发过来的呀?”李素华着急的问道,这次着急算是有道理的,发电报贵的原因,愿意发电报通信,基本上都是遇到了紧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