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人是奸细。
即便不是奸细,这些人也各自和孙家的各个公子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他们也未必会支持终于去打这一仗,也许对于这些士兵来说,也更倾向于这些孙家的求和派之间的选择。
毕竟是用他们的命去给孙权拼一个爵位。
如果没得选,他们也只能给孙权拼命,但是如果其他的孙氏给了他们另外的选择,不打仗而投降。他们也没有什么意见。
甚至是更倾向于不打仗,这不用他们拼命。
军队行走于密林之间。
四周被树木和山川所包裹,似一颗小石头落入群山之中,与人世所隔绝。
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了泄密的危险。
鲁肃看着潘璋,笑着说道。
“是告诉你们的时候了。”
“都督让我们带着这五千金兵,从武夷山北边翻越西行,原来的吩咐只说是从鄱阳偷袭刘备。”
“如今到底怎么安排,还要我看看这锦囊妙计。”
鲁肃一边笑着,一边从怀中取出一个密封的小竹筒。
递给潘璋,两个人共同检查密封。
确定没有人中途私自开封之后才将其打开。
周瑜具有远见卓识、超群的目光。
早早地将鲁肃藏匿于太末县,就是将鲁肃作为最终的底牌。
战略上预见了此处奇兵的重要性。
但是根据事态的发展,临头来具体的战术还需要进行安排。
鲁肃藏匿于太末,远离主战场。
那边的战报传到这里来会有很大滞后。
尤其是为了不暴露鲁肃的存在,还不能对这里进行特别的照顾。
因此,为了让对外面具体局势不清楚的鲁肃作出清楚的判断,周瑜必须帮助鲁肃进行战术安排。
这竹筒中的锦囊妙计,就是给鲁肃和潘璋的建议。
即便是如此密封,严肃慎重,仍然也只是给鲁肃的建议。
周瑜必须给鲁肃留下随机应变的权利。
鲁肃与潘璋共同打开这竹筒,取出帛书。
将周瑜的计划和安排观看一遍。
鲁肃并没有擅自改变计划的想法,潘璋自然也没有。
两个人窝在这小地方那么久,局势看得其实没有周瑜分明。
周瑜远程遥控锦囊妙计,看起来不科学,但两个人什么都不知道就敢擅自改变周瑜的计划,那才更不可思议。
“既然都督这样吩咐,那么张飞很可能就在乐安县。董袭等人三万大军,张飞挡得住吗?”
动辄百万十万的大军,那是小说家的夸张。莫要说周瑜兵分几路,单是他们一路三万大军就已经足以打一场不小的战役。
刘备主力都在长江之上,潘璋不理解张飞拿什么来抵抗董袭,无论如何,刘备半年不到,不应该有那么多兵马才对。
“若张飞无法抵御,那自然皆大欢喜,我们与董袭合兵一处,大军直接杀入刘备腹地。”
“怕就怕张飞避战不出,据守城池,三万大军想要攻城也不容易。”
“若是那样,我们就不予东西会和孤军深入,以此五千精锐,行围魏救赵之计。”
“一边攻其肘腋,削弱刘备的力量,一边惶恐张飞和关羽,使其不能全力对战,迫使他们不得不回兵救援,为董袭和都督创造机会。”
虽然没曾仔细地与周瑜进行商议,但鲁肃和周瑜的相性是真的不错。
两人远距千里,相隔无数山水,却能心意相通。
难怪周瑜竟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鲁肃。
计划固然安排的很好。在鲁肃心中的推演也很顺利。
但是没有经验照样是没有经验。没走出去几百米就已经遇到了问题。
考虑到从太末到乐安,中间都是空人烟的山林。
周瑜简拔给鲁肃的五千精兵也全是步兵,就是为了应对没有道路要翻山越岭的难题。
太末出了县城往西几里地之后,就已经没有了道路。
因为太末县和西边没有联系,中间又隔着山脉。
本身这个县城里的人力也少,没有修路的必要。
所以这走了几里地后,鲁肃就不得不从自己的高头大马上下来。
看着前面的密林,感到有些尴尬。
战马根本不能跋涉在这样的山坡上。
但是,鲁肃也不能派人将战马送回太末县城。
一应命令已经全部吩咐下去,将士兵重新送回太末县,那就是保密工作前功尽弃。
鲁肃看了看潘璋,潘璋看了看鲁肃,都尴尬地笑笑。
没奈何,两人只能将马匹留在原地。
“前方已经没有了道路,山林终究不是战马驰骋的战场,将它们放生了吧。”
鲁肃无奈地说道。
“若有缘分,等我们凯旋之时,还有和战马重聚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