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过去了, 乾隆对芃芃的宠爱和信重一如当初,不曾有任何改变。
尽管芃芃的背后有“老神仙”指点着,但她能够小小年纪就做到寻常大臣们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 自然让人侧目。
有不少人对芃芃刮目相看, 称赞芃芃是上苍赠予大清的最珍贵的宝物,芃芃每做成一件事,都会给大清带来极大的影响。
从芃芃出生至今,大清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古老而又陈旧的帝国因为芃芃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少年轻而又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都对芃芃极为拥护, 对芃芃憧憬而又崇拜;一些因为芃芃的举动而受益的人,提起芃芃来也是赞不绝口。
可芃芃对于乾隆、对于大清的影响力越来越深, 有相当一部分大臣们看芃芃也是越来越不顺眼。
在他们看来,女子就该安于后宅,总是对前朝的事指手画脚, 算是怎么回事儿?
芃芃向乾隆提议修路、“南水北调”、引进耐旱作物也就罢了,好歹与民生沾的上边,也不算是过分插手前朝政务;乾隆成立了火器营、造船厂且建立了远洋海军一事, 也勉强可以说是乾隆自己的决定, 只是受了芃芃的“启发”罢了;可如今, 芃芃居然成立了皇家报刊,除了报导国家大事之外, 居然还开始针砭时政, 这就让朝中的官员们难以容忍了。
在一名地方官因为鱼肉百姓、逼死良民而见报, 随后被迅速罢官之后, 官员们对于芃芃的耐心已到了头。在他们看来, 芃芃如今手中的权力委实太大了些, 弹劾官员,那是只有同样在朝为官的人才有的权限,芃芃身为公主,谁给她的权力,让她绕过朝廷报导朝廷官员们为政之事?
那等鱼肉百姓的地方官该罚吗?自然该罚,但这些,不是一个养在深宫中的公主该管的。
固伦和晏公主她,委实越界了。
这回,不止那些守旧的大臣们,就连许多对新事物接受良好的大臣们,也站在了芃芃的对立面。
没有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权力被人分薄,更没有人能接受在自己做事之时,还有一个机构在旁边“监督”自己的所作所为。
与大臣们相对的是,民间的百姓们对于芃芃越发支持,对于芃芃一手创建的“皇家报刊”亦是十分认可。
原本芃芃就因为为民祈雨、提高粮食产量以及创建应急救援组织援助百姓等事,在民间有极高的声望,不少百姓对芃芃有着极高的好感度,说句不中听的话,只要芃芃不做一些杀人放火之类的事,无论她做什么,百姓们都会自发地为其找理由。
更何况,皇家报刊的成立,让百姓们觉得自己一下子与国家的关系紧密了起来,在许多以往只对高官们开放的事情中,他们也获得了知情权。以往他们若是遇到了横行霸道的官员们,少不得要忍着,毕竟民不与官斗,可如今,有皇家报刊监督着,哪怕那些官员,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一旦他们做得太过分,就要见报,被万民所指。
百姓们觉得,皇家报刊的成立,便如同为他们提供了一把安全伞一般,他们对于皇家报刊,自是无比拥护。
有些人生怕乾隆会因为朝中官员的话语而取缔这个皇家报刊,在乾隆出巡之时,甚至还干过当众请命之事,当真让人哭笑不得。
对于芃芃与朝臣们之间发生的这场冲突,乾隆也沉思了良久。
作为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乾隆自然想要满足女儿的愿望;可作为一名帝王,他对于权柄,亦是十分敏-感。若是乾隆默许了芃芃的所作所为,无异于将监察官员的权柄递到了芃芃的手上,乾隆即便再怎么宠女儿,也不得不掂量掂量。
况且,百官对于皇家报刊“越权”的反对已经达到了最高点,这次与从前的那些个小打小闹不同,即便是乾隆,也难以再枉顾百姓之愿。
皇后对此心急如焚,劝说芃芃就此收手。
芃芃已是尊贵无匹的固伦公主,即便是什么都不做,也自有荣华富贵可享,何必做这等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是,皇家报刊的确让芃芃赢得了百姓们的赞许,可芃芃此前在民间便已经有极高的声望,在皇后看来,再来一个皇家报刊,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为了一个皇家报刊而与文武百官交恶,却是得不偿失。
皇后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女儿过得不要太累。她见女儿在自己跟前语气软和,态度却不改,显然没有放弃皇家报刊的打算,顿时来了气:“爱新觉罗琇莹,如今你翅膀硬了,连额娘的话也不听了,是不是?”
琇莹是芃芃的大名,早在芃芃尚在襁褓中之时,便有了这个大名,可身边儿亲近之人多以小名来称呼芃芃,芃芃如今冷不丁听到皇后这么连名带姓地唤自己,不由有些恍惚。
看样子,皇后这回当真气得不轻。
芃芃当然知道皇后是在为自己好,只是,她有她的坚持。若是她没有那多出来的一辈子记忆,没有见识过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兴许她会如皇后所愿,一步一步朝着皇后所期望的方向走去,安安分分做一个得宠的公主,一件儿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