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番外(3 / 3)

成为暴君之后 吾九殿 6135 字 2020-04-28

格朗战略观测局成员”——比起这个又长又奇怪的名字,有个更简单的称呼:

悬剑者。

“在正题之前,我想先提一个人。”

面对主持人,霍兰老先生温和地笑了笑,看向电视机前。

“希恩·罗兰斯特。”

主持人露出了然的神色。

希恩·罗兰斯特,1433年蔷薇铁骑的将军,反抗神圣军战役前期的东南指挥统帅,布巴斯撤退的指挥者。在神圣军运动结束后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希恩将军在人们心中一直是“胆怯的叛徒”“导致罗格朗东南沦陷的罪人”这样一个形象。

直到十八世纪末,罗格朗从政权制度更迭的动荡中平复下来后,蔷薇家族的旁支,第一学院历史系的悬剑者们主持了一次对希恩将军的平反工作。

在那一次平反中,悬剑者们对当时的罗格朗与神圣军的兵力对比,布巴斯的防御能力,海上神圣军的行军速度等等进行了考证,将一直以来遭人唾骂的“沦陷之辱”的布巴斯大撤退重新定义——这不是出于希恩将军本人的胆怯而做的撤退,而是出于对整个战局的利益而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

平反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在当时,普尔兰一世虽然追夺了希恩·罗兰斯特的爵位与职务,但是在王室的秘密档案中却依旧将希恩·罗兰斯特登记为蔷薇铁骑的第一位将军,并没有抹去他的名字,也没有注明他的卸职时间。

这意味着,在当时,至少在普尔兰一世那里希恩将军是无罪。

诸多线索结合起来,指向了一个事实:

希恩·罗兰斯特在布巴斯的撤退行动是经过国王本人允许,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国王下令的。而希恩·罗兰斯特之所以留在布巴斯,是想要以自己的死来平息民愤。

最终使这个观点得到肯定的是在十八世纪上半叶,保密年限过后,蔷薇家族公开的相关作战档案和当时内务总管的相关记录——国王曾给予过希恩将军一封密信。

“直到今日,还有人认为希恩将军的选择难以理解。”霍兰老先生娓娓而谈,“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对这一部分历史不熟悉,对当时的城市人口,组织能力,军队行动能力……这一些必要条件的陌生。如果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生产水平社会制度上,去看当时的选择,自然疑惑为什么一定要放弃城民,为什么不带他们走?”

“但是,以二十一世纪的标准去衡量中古背景下的人们,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

“您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看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根本无法评价他们的行为?”主持人提问。

“是的。”霍兰老先生微微颔首,“我认为我们后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带有‘后来者的傲慢’。希恩将军的问题如此,普尔兰一世的这个问题也如此。”

“经历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在中世纪根深蒂固的骑士制度已经成为圣廷之后,又一阻碍罗格朗前进的肿瘤。骑士制度下,骑士阶层与农奴阶级对立,到了十五世纪,封建农奴制下的自由劳动力缺失已经成为了工商业发展的障碍。地方领主法庭积弊深重……对于一位想要让罗格朗迎来盛世的君主而言,他注定要去摧毁这旧的制度。”

“这是血/腥变革的根本原因,但是血色九月却有着其他更为直接的原因。”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神圣军运动中,当时的贵族们之所以会跟随普尔兰一世抗击圣廷,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看到了在神圣帝国下的勃莱西旧贵族处境。他们很清楚,一旦罗格朗覆灭,自己的下场会更加糟糕。而在神圣军运动结束之后,随着罗格朗国教建立,这些贵族发现,新的教义扶持工商业的发展,制止他们无限度地剥削农奴。他们天然地抵触这一些变化,甚至希望国教回归旧教义,为此他们必然要采取其他行动。”

“普尔兰一世对于贵族的军事力量十分了解,他很清楚想要动摇骑士制度,就必须先摧毁这个制度所倚仗的军事基石。因此,他提前做好了准备,并以新的热武器,为固守冷兵器的骑士们上了一趟影响深远的课。”

“血色十月,表面上是一场背约之战,实际上是旧有阶层为维持自己特权与新生制度的殊死搏斗。”

……

在访谈的最后,霍兰教授总结道:

“撤退,不一定就是懦弱。背约,不一定就是卑鄙。”

“受限于特殊时代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条件,当时的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去评价那时候的人和事。许多悲剧因此而来,伟大的灵魂往往背负污名而死。然而,史学者的责任就在于此——”

“时代误读英雄,历史还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