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婵从兜里掏出小半块馒头。
这是她拧下来的,专门给二根留的。
林二根一见吃的,也顾不上打听了。
他三下两下吞进肚里,还说:“欧呦,这是高粱面做的,特别有嚼头!”
一下午,在幸福中过去了。
临到放学时,林二根就帮妹妹提着包袱。
林大根见了,也稀罕得不得了。
外婆家来人了?还给小婵捎东西了?
可稀罕归稀罕,大根和二根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打小爹娘就教导他们要让着妹妹,有好吃的好玩的,要给妹妹留一份。
到了家,兄妹三个照例去瞧瞧玉米。
浇浇水,点点数,马上就要收割了,不能掉以轻心。
林知山和李秀竹收工回来。
先去爷爷那边,把情况一说。
林世风感叹道:“小婵是个好娃娃,从小到大都不忘本!”
“是啊,这么懂事的娃娃还真是少见!”
“知山,小婵日后能去城里是好事,这娃娃心善,考虑问题周全,还能帮衬一下大根和二根他们,你和秀竹就等着享福吧!”
“爷爷,到时候,您也去省城逛逛,看看变化大不大?”
“好啊,省城的茶馆可是顶顶有名的,那摆龙门阵的能说上三天三夜哪!”
林世风哈哈大笑。
本来,这件事并不开心,可一下子就化解了。要说,这还是小婵的功劳啊!那心思都顶得上大人了。
从爷爷家回来,李秀竹一把搂住小婵。
压低了嗓门说:“小婵,瞧瞧你放着好日子不过,跟娘在这山里受穷……”
“娘,好日子会有的,您就放心吧!”
“嗯,只要小婵在娘跟前,让娘时不时地瞅一眼,娘就满足了!”
母女俩咬着耳朵,就像揣着什么小秘密。
惹得二根一个劲儿地瞅着,好奇得不得了。
林小婵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她有一个计划,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山村最大的优势是搞副业。就拿这竹编来说吧,顶顶好的手艺,还可以出口创汇呢。
当然,这会儿还行不通。
国家正困难,没心思搞这个,都忙着填饱肚皮呢。再说,海外封锁得厉害,对新中国极尽打压,想出口创汇可不是那么容易。
但希望总是有的,只要去努力。
*
第二天,杨成业把李秀娥送到了李家铺,就赶往省城。
他路过林家坪时,就去了林家。
“大叔,大婶,小婵找到了!”
林德先和张氏听到小婵在山里,就抹起了眼泪。
他们都五十好几了,见娃儿还活着,那桩心事也搁下了。
“大叔,赶在暑期就把小凤送回来……”
“行!”
对林德先和张氏来说,凤儿和小婵都是孙女,不能再偏心眼儿了。
刘彩云就厚着脸皮说:“杨同志啊,您看家里多困难,能不能把小凤也留下啊?”
“这个恐怕不行!”
杨成业对刘彩云没什么好印象。当初,就是这个女人使了诡计,才出了差错。这趟过来,又听秀娥提起谋家产的事儿,更对这个女人心生厌恶。
他向林家表明了态度。
名额只有一个,当初小凤是按照“烈士遗孤”上的户口,现在要换成小婵,小凤自然不能留下。
刘彩云一听,就耷拉着脸不言语了。
林德先倒是爽气。
“杨同志,小婵就领过去吧,她是骏山的骨肉,这些年都以为孩子没了,也没尽过心,真是惭愧啊!”
张氏也抹了抹眼泪。
“小婵能长这么大,是老天爷看顾啊!”
林骏才自然不发表意见。
这件事儿本来就是他们做的不对,小凤在人家那里,吃吃喝喝,过了几年舒服日子,回来了也没啥。
话都说开了,杨成业就赶往省城。
至于小婵的打算,他并未提起,省得节外生枝。
---
(晋-江-独-家,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