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凤自然不肯承认。
她怕家里起疑,就降低了练功频次。
可杨晓光还是听见了,就跟妈妈说了。
“妈妈,小凤妹妹晚上又在锻炼了……”
“晓光,不要瞎说……”
徐春芳很是不解。
小凤就睡在小隔间里,跟她这边隔着一层板壁,有什么动静都能听见,哪里有练习啊?可小凤的状态实在奇怪。
她想一探究竟,就留了心。
这天晚上,徐春芳悄悄爬起来。
她把耳朵贴在板壁上,可那边安安静静的。她想瞧瞧,可玻璃窗上挂着碎花窗帘,遮得严严实实的,什么都看不见。
这孩子还真是仔细。
徐春芳头一回意识到,小凤就像把自己藏了起来,不为人察觉。
她跟老杨说了,杨成业也觉得不对。
这是个敏感孩子,后续的事情得处理好了。
*
靠山村的日子依旧。
忙了一个星期,玉米终于种上了。
林小婵揣着小手,每天都要巡视一圈。
当然,学校还是要去的,不然就显得太额外了。
林小婵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这在乡村很常见,谁家没个事情啊?尤其是女娃子,上到小学毕业识几个字就行了,也没那么高的要求。
不过,文盲却不行,村里是不允许的。
哪家的娃娃该上学了,就得背着书包去念书。若是不去,村委会就上门做工作,那些态度不好的,思想不端正的,就要挨批。
前几年,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还历历在目,“妇女解放”更是提到了新高度。村里面除了上年纪的,哪个不去认几个字?至少要学会算账,写自己的名字吧?
这就是解放后的基础教育。
可真要学出什么名堂来?村民们却没这个想法。
林小婵借着这个掩护,不显山不露水的。
可太爷爷有些失望,就抓住小婵,问道:“小婵,你不是最爱学习嘛?咋就不好好念书了?”
“太爷爷,我都会了,不信,我跟您背一段……”
说着,林小婵就背着小手,把乘法口诀和古诗背诵了一遍。
林世风不好再说啥,就叮嘱小婵文化不能丢了。
林小婵知道太爷爷是为她好,就一脸认真地点了点头。
她在家里是为了弄点吃的,还有就是练功。
山里灵气充沛,是最佳修炼场。她一天习练三次,然后在院子里转一转,呼吸新鲜空气,或者眺望远处的山峦。
那是一个神秘之处。
山顶上白雪皑皑,被一簇深绿色包围着,半山处一片葱绿,就这么分层次递延下来。
这种景致人间罕见,只有仙境才有吧?
她身处其间,不就像个小神仙?可到了坝上就不一样了,基本上感觉不到灵气,呆在那里就等于浪费。
林小婵打着小算盘,不好让人知道。
爹和娘每天都出工,就是为了多挣一块玉米面饼子,好分给他们几个。哥哥和弟弟是要学习的,不然,就只能在山里当一辈子山民了。
那改善生活的事,就交给她吧?
先把困难时期熬过去再说。
练气之后,林小婵只觉得耳聪目明,动作也麻利起来。
这天,她提着竹筒给玉米浇水。
小根也跑过来尿了一泡,说给地里上上肥。
歇息时,林小婵习惯性地凝神发力,想着山鸡快来一只?好解解馋。
正想着,就看到一只红褐色的山鸡,扑棱棱地飞过来了。
哎呦,真得来了?
林小婵屏住呼吸,待山鸡一落地,就扑了上去。
山鸡扑棱棱地飞走了。
林小婵很失望,这么好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可紧接着,就听到“扑棱一声”响动。
抬眼望去,那只飞走的山鸡竟然撞树了?就这么落了下来。
小根冲上去,一把捉住。
“姐,快看!好大一只!”
小根咧着嘴,眼睛都笑弯了。
林小婵也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这运气说来就来了?
姐弟俩用草绳绑住山鸡的翅膀和双腿,搁在篮子里,兴高采烈地回了家。
有多长时间没吃过肉了?这可是山珍啊!
林小婵割了一把青草,喂喂山鸡。
杀鸡什么的,是下不去手的,也跟年龄不符,就教给爹娘吧。
*
有了食材,一切都好办。
林知山和李秀竹一回来,就忙乎开了。
干菌和香菇还有一点,都是野生的。这个东西干渣渣的,没有油水不好吃,现在好了,配着鸡肉那是顶顶香的。
生了柴火,炖了一大锅,连汤带肉的,香喷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