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二十七章(2 / 2)

这是荀彧一个人的战场,谁也取代不了他。他必须得就此服众,否则今后说话都没人听。

柳珩虽然有些内疚,但并不后悔。

担任尚书令这个官职,能让荀彧更好地实现他的理想,但却令他处于类似诸葛亮刚至江东、被群臣围攻的境地。

搞不好,就得来个荀令君版本的“舌战群儒”。

……但是,那一向言语温柔、与人为善的荀令君,他做得到吗?

柳珩有些担忧地望向他,只见他似乎有所感应地回过头来,似乎还笑了一下。

他顿时就明白过来,这是荀令君在安慰他,让他不要担心。

“在彧之前,录尚书事的是袁太傅。在此彧有几问,欲与袁太傅请教。”

荀彧转向袁隗,彬彬有礼地躬身作了个长揖。“敢问去岁冀州大旱,更有蝗灾,灾民几何?如何实施赈灾?十一月皇甫将军平定陈仓之乱之际,辎重粮草,如何调动?”

“这……”

袁隗被问到这极细致的问题,不由张口结舌。

荀彧微微一笑,从容道,“彧以为,任大汉尚书令,应以上能匡主、下能益民尤重。彧虽不及袁太傅德高望重,但也不至于身居高位、饱食终日,碌碌无为。”

柳珩端坐在上方,一时间,也是惊讶得目瞪口呆。

荀令君何时学会了诸葛大大的人身攻击?

这还是我知道的那个温文尔雅、不与人为难的荀令君吗?

“听闻荀大人自幼被称为‘王佐之才’,是否有言过其实之嫌?”又一人咄咄逼人地问道。

“此乃南阳名士之言,彧不敢辞也。”

荀彧莞尔一笑,“是否言过其实,还是交与后人评判较好。”

“飞将军李广一生战功卓绝,尚难封爵。而荀大人寸功未立便任尚书令,荀大人竟是毫无愧色吗?”接着又有一人出声质问道。

柳珩定睛一看,好么,原来是袁绍那傻逼。

能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拿出来举例,昨晚定是好好做过一番功课的。

而荀令君毫无准备,那该如何是好?

他心中暗自捏着一把汗,简直担忧极了。

“彧承蒙陛下青眼,任尚书令必将兢兢业业、定不负陛下厚望。只觉得心潮澎湃,何谈愧色。”

荀彧淡淡地回道,随后他话锋一转,“至于飞将军李广,彧亦认为武帝并无错处。”

“这又当何解?”袁绍不依不饶,接着追问道。

“飞将军自负其能,因箭法好而强求不中不射;为达成他自身勇武形象,常因距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虽最后得以生还,但却错失军机。守城时,轻率擅离职守,去追区区三个射雕者。此时若有敌人偷袭,后果则不堪设想。由此看出飞将军为将之欠缺。在治军方面亦不事文书,主张人人自便,能简则简。因嫌文书麻烦,导致军队整体散漫。于带军出征之际,亦不派人先打探地形,竟常发生迷路之事。”

荀彧直视着袁绍,“武帝年间,飞将军曾五次主动出击。以三次未遇敌与两次全军覆没而告终。敢问,这样何以封候?”

柳珩看着这锋芒毕露的荀令君,目瞪狗呆,在心中高呼了无数遍的六六六。

他深深愧疚于自己对令君的了解还不够,简直像个假粉一样。

“这就是你提升出来的尚书令?”

文叔饶有兴致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作尚书令倒是可惜了。此人深懂兵法,颇有帅才。”

柳珩闻言,噗的一下,差点喷了。

我荀令君居然还能当武将?

不过又转念一想,连大儒卢植都能带兵遣将,连战连胜,大破黄巾军张角所在的主力队伍。想必荀令君必不比卢植逊色。

难怪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就算官至尚书令,都不足以让荀彧发挥他的全部才能。

……自己居然不了解这点,看来真正是个假粉了。

“既然荀大人懂得治兵之策,对于各地四起的黄巾贼,可有何良策?”袁隗又阴阳怪气的问道。

“对抗入侵外族是一回事,但各地四起的黄巾,又是一回事。黄巾本是各地农民,但因连年天灾,民不聊生,无以为食。若民有饭食,有衣穿,何至于做黄巾?”

荀彧不急不缓地说道,继而话锋一转,“这也要问袁太傅,去岁录尚书事之际如何作为了。”

袁隗本身就年事已高,被他这一番话,激得险些当场晕倒。

我去,这个锋芒毕露的荀怼怼是谁?

还是我认识的那个荀令君吗?

柳珩终于直面到了荀彧强大的战斗力。

他瞪大了眼睛,狂喊六六六都不足以形容他内心中的震撼。

……总觉得,自己一定是个假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