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剑之愿 8(半更)(3 / 9)

[综武侠]巫祖之云 菌行J 22110 字 2019-03-09

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21、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获奖理由:“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22、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23、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24、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

获奖理由:“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25、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26、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27、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28、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

获奖理由:“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29、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4-5]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