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慕容清河与王肃之赶到时,只见谢玄鬓角被细雨打湿贴在耳边,双目通红,跪倒在地上,手里紧紧攥住的玉匣沾了血,同样沾了血的,还有方才策马疾奔时被树枝划破的锦衣华服,昔时的翩翩佳公子如今满脸落寞悲怆、狼狈不堪。
慕容清河看见谢玄模样,心知鱼歌已死,心底没由来难受,垂下泪来。心底苦笑道:从幽都到山阴城祭奠故人得遇你,你似有一颗七窍玲珑心,能看破红尘看破生死,我欲同你北往,你却在半路上失了约。果然沾上我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起来!”王肃之看着谢玄样子,翻身下马拉起他,大声喝道:“你这成什么样子,三姑娘或许还没死呢?”
谢玄苦笑两声,踉跄起身来,凌风看着满山雾起,说:“你是在骗我,还是在骗你自己?”
王肃之心头一哽,放开谢玄,淡淡说:“我想说三姑娘福大命大,或许无事呢?”
谢玄笑着走到悬崖边,看着悬崖边的马蹄踏开的乱草,跪下身子,暗自垂泪。
许久突然握拳站起身来,策马下山入山涧,遍寻三天不见鱼歌踪影。再上山头时,消瘦得不成人形,独自临崖而立许久,跪在山崖边,将装了玉蝴蝶簪的玉匣埋在山头,与王肃之慕容清河一道返回山阴城。
鱼歌再醒来时,睁开眼只见自己身在一间茅屋里,山间清冷,她身着单衣只觉冷。挣扎起身找水,才在水缸边用葫芦瓢盛水,忽然听见门外有马啸声,鱼歌心底欣喜道:扶桑!
惊喜未落,只听见脚步声由远而近,随着脚步声一同走近的,还有一个女子的声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鱼歌听着,想起昏迷之前站在树林边上那人,心底只觉得瘆得慌。想着不由得将葫芦瓢里的水偷偷倒回缸里,满身戒备地瑟缩一旁。
歌唱罢,女子问道:“小白,你说那妮子今儿会不会醒过来?”
未听见应答,只听那女子笑道:“醒不过来也不要紧,她要醒不过来今儿这鱼就是我俩的了!”说完又是一阵轻笑。
鱼歌满心狐疑躲在角落里,只见一人身披蓑推门而入。那人手里拎着鱼见鱼歌不在床上,环顾四周看到鱼歌,笑道:“原来你在这里。”边说着边解下蓑衣,将蓑衣与斗笠挂在墙上。
鱼歌嗫啜着出声道:“多谢恩人出手相救!”
女子笑道:“无需言谢,受人所托罢了。”
鱼歌放下戒备,问:“敢问恩人,我昏迷了多少时日。”
女子边蹲下身处理手边的鱼,边说:“也不久,六七日罢了。”
鱼歌念着“六七日”走近女子身旁,挽起袖子为女子涤器。女子看着她笑道:“没想到你这样的闺阁女子竟会这些!”鱼歌念起从前,苦笑了两声,不知如何说起。
女子见她不语,看着她涤器的模样忽然念起从前来,莫说她不会,这些东西,她从前也是不会的。鱼歌边洗着杯子边问:“话说回来,姐姐的闺名是什么?”
女子闻言忽然起身,有些漠然道:“莫叫得这么亲热,唤我方寸先生即可。”
鱼歌闻言,沉吟道:“方寸……先生?”想起从前在书中看到的关于“方寸先生”的记录,脑中如同触了电一般,书中曾有载:方寸先生名方无衣,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意。本是王亲贵胄,一朝山河灭,流落民间,为飞禽所养,走兽所育,破瓜之年率飞禽走兽助王兄光复旧国,事成之后归隐山林间。善口技者慕其盛名,常曰出自方寸先生门下。
可是从那时到如今,方寸先生岂不是活了几百年?
鱼歌想着,身上不禁出了身冷汗。
正想着,灶上的鱼汤已煮上了,方寸先生上前去翻出几身女子的衣服来递给鱼歌,说:“我久居深山,这些东西用不上,你且拿去用,到了该还之时便来还我。”
鱼歌犹豫道:“这……”
方寸先生笑笑,说:“拿着吧,你既无碍,明日我便送你下山去。”说完先是一顿,接着道:“你昏迷这些日子有人找了你许久,久寻未果,回去大病了一场。你们今生算是有缘无分,往后也无需再见。”说着觉得说漏了嘴,转而道:“你下了山后,不许同任何人说起你在这山中遇见过我。”
鱼歌接过衣服,讷讷地点了点头,许久叹了口气,说:“他们找不到我,大抵以为我死在这深山里了,也好,这样心中就无挂碍了。”
方寸先生边煮着鱼汤,边说:“你身为秦人,终归要回秦国去。只是如今的大秦改年更张,早已不是当初的大秦,你回去了只依旧用你张姓的名字,勿要说你是鱼歌,方才能保全性命。这是有人托我转告与你的,你切记,莫要问缘由。”
鱼歌闻言,虽不解,也还是答应道:“谢先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