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很多时候,陈元寿都庆幸薛蟠娶了甄英莲为妻还把岳母一起奉养,就是因为有封氏在暗地里帮衬着,薛家这才如此安生。
薛宝钗可不知道丈夫心中转着这样的念头,就是她知道,她也只会在心里叹息一声,为自己母亲的糊涂而摇头。
毕竟,她这辈子已经被母亲坑得够呛了,那天生的母女情分,如今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她道:“老爷,为妻正有事想讨老爷一个示下呢。娘娘邀请我去夏宫作客,还提及了沂王妃和沂王府的小郡主。娘娘还问我,家里有没有年龄适合的女孩子。”
陈元寿一听,道:“沂王妃?沂王府?太后娘娘是要……不,我是说,你说,太后娘娘这是什么意思?”
薛宝钗跟贾琰一块儿长大,在陈元寿看来,妻子比自己要熟悉贾琰多了。
薛宝钗答道:“还能有什么?不就是年纪大了,孝宗陛下走了,觉得寂寞了呗。”
“不是为了……”
不是为了预备着给大殿下选妃?
薛宝钗笑道:“看老爷说的。老爷是阁臣,我们家的孙女儿哪里会差了?不过,依照太后娘娘的性子,就是万岁的后妃,娘娘都没有说过什么话,全由孝宗陛下做主的呢。不止万岁,就是下面几位王爷,都是如此。太后娘娘哪里有这个闲心管到下面的人的头上去?”
陈元寿一听,大为放心。
“若是如此,那这次夏宫之行,对我们家的孩子倒是有不少的好处。你看,带大丫头去如何?”
在这个年代,得过皇家赞誉的女孩子,在婚姻市场上总是容易许多。陈元寿跟薛宝钗最大的孙女儿如今也十岁了,过个一年半载,也是准备相看的时候了。
薛宝钗立刻摇了摇头,道:“老爷,大丫头的年纪是略大些,可是承恩公府当年的事儿,您都忘记了?娘娘小时候吃过这样的苦头,因此,我倒是觉得,不方便带老二的闺女去,倒是老大家的葵娘更好些。”
薛宝钗口中的葵娘,学名唤作陈兆葵,她还有个胞兄,唤作陈兆文。
因为知道陈家跟宫里的关系,因此薛宝钗的几个儿子结婚都比较早,当然,孙辈出来也早。因此跟贾琰同岁的薛宝钗都有三个孙子两个孙女了。
薛宝钗口中的葵娘,就是她大儿子的女儿,年方八岁。
陈元寿想了想,道:“看我,都忘记这个了,还是夫人小心。既然如此,就听夫人的。就这么定了,让老大媳妇多多上心些,趁这几日,早早地预备起来,免得过了年忙乱。”
不说陈家的总总杂事,且说这年吏部送上考评,皇帝惦记着母亲这边要用人,随口问起了王仁探春夫妇,结果得知王仁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去世了。探春的儿子也丁忧回去服丧了。
皇帝一听,见那王君安本来是二甲进士,之前是从五品的京县县令,在任上做得还不错,年年考评不是优就是良。
皇帝都开口问了,下面的人文弦而知雅意,迅速地给这个王君安补了户部主事,自然,探春也被塞进了去夏宫陪伴贾琰的贵妇名单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