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朝野上下再度出现了分裂。在贾琰从这两个传教士的口中知道了正确的时间线的同时, 大晋朝野上上下下, 尤其是那些臣子们, 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最聪明和最愚蠢的地主阶层联合了起来。这中间的愚者认为, 那些平民们离开了大晋本土去了海外,就等于这些平民的土地空了出来,而这些土地,最后肯定会落到他们这些地主的手里。这就等于说,给了他们土地扩张的机会。而最聪明的地主阶层出来的官员,以及接近他们这个阶层的官员们则认为, 自古以来, 土地兼并,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土地分配严重失衡,因此,即便一样程度的灾荒, 包括旱灾和水灾,到了王朝后期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就越大,流离失所的百姓也就越多, 最后给国家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因为被饥饿逼疯了的百姓,最后肯定会铤而走险,走上吃人的道路。
所以, 才会有王朝越是长治久安、国富民强, 王朝末路的时候人民的生活就越加凄惨的话。
而避免王朝没落的办法是什么?要么, 就是让国家的土地变多,要么,就是让人口降下来。
前者,在历史上只出现于王朝的上升期,而后者,除了灾荒对人口的消耗之外,似乎也只有发动战争?
只不过,在今天之前,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在王朝中兴时期,同时达到增加国家土地面积和让人口密度下降这两件事。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智者和愚者是最难说服的,不过,后者也许不能去说服别人,但是坚守自己的想法却是可以的,而前者,他们不但能够坚守自己的想法,要他们做到说服别人也不是不可能。
经过激烈的长达半个月的争吵之后,大晋的朝廷终于拿出了一致的方案。跟贾琰的期望不同,贾琰希望大晋能够在满啦噶建立港口和军港,把整个南海正式地、彻底地纳入大晋的掌控之中。可是她的臣子们并不同意她的观点。他们只同意在南海投放五支舰队,协助中原百姓往海外诸岛的迁徙。
当皇帝来跟贾琰汇报的时候,贾琰正在给太上皇擦脸。十年前还能够去宁寿宫花园里散散步的太上皇,如今就跟植物人差不多,每天的梳洗、吃饭都需要人伺候。
太上皇的现状,让大多数人都不忍目睹,就连皇帝都不忍看到这样的父亲。皇帝照例给昏迷不醒的太上皇磕过头之后,抬起头来,道:“母后,能借步说话吗?”
贾琰深深地叹息一声,把手里的帕子交给了高顺,这才起身,带着儿子去了侧殿。
“说吧,什么事情。”
“就是母后之前说过的,在满啦噶设立军港一事。”
“怎么了?”
“大臣们说,满啦噶历代君王对我大晋十分恭敬……”
“这是不同意喽?”
“是的。不过,大臣们也同意,把中原腹地的百姓迁徙到南海诸岛上去。”
贾琰道:“本宫知道了。灁儿,你才是皇帝,这件事情,你清楚意义所在就好了。另外,我们既然用了东瀛人为先驱,你就要把这些东瀛人牢牢地握在手里,即便是东瀛王,也不能把人给抢回去。”
“母后放心,儿臣知道怎么做。南海诸岛多瘴气多蛇虫,因此东瀛人南迁之后,折损很多。他们的妻儿,朝廷一直养着,每个月有禄米,女人可以做工,孩子能够读书。如今这些迁徙到南洋诸岛的东瀛后裔,已经过半在说汉语,而不是使用他们东瀛自己的语言了。”
至于文字,东瀛和高句丽诸国,本来就是使用大晋的文字的,所以,根本就不用强调。
贾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她点点头,没有对儿子和国策说更多的话。
作为大晋的太上皇后,而且还是皇帝的生母,贾琰在大晋宫廷之中的地位超然。有很多人羡慕她,当然,更多人的则嫉妒着她的权势。
作为皇长子的生母,皇后冯氏也出身于老牌的勋贵之家,而皇次子的生母贤妃柳氏、皇三子的生母德妃尹氏、皇四子的生母端妃吴氏,一直都是皇后心中的心腹大患。
能够生下皇长子,对于皇后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皇后因为生产伤了身子,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皇帝虽然对皇后也算是宠爱有加,可对于皇后来说,三位庶出的皇子,哪怕最小的两个还在襁褓之中,也让她如临大敌。
没有办法,这个世界上最后没能登上皇位的嫡皇子实在是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她的婆婆,如今的太上皇后贾琰实在是太过厉害。
固然大晋也有后宫不得干政之说,可是这条禁令对于太上皇后贾琰来说,形同虚设。虽然贾琰已经多年不出现在金銮殿上,虽然贾琰多年来不曾对朝政指手画脚,可是将作监却被贾琰牢牢地控制在手里,这是事实,而且贾琰对负责全国水利工程的虞部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也是事实。
更别说,如今大晋的火力桨轮船跟贾琰有很大的关系,就是皇后不太想听,也会有人把各种消息源源不断地送到皇后的耳朵里面。
这天,皇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