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甚至教义都差别很大,但老犹太移民依然自发出钱出力来安顿他们。做小买卖的德国犹太移民就雇佣东欧的犹太难民,算是帮他们找碗饭吃。当时这么一帮小业主小伙计给人家WASP提鞋都不够格。
后来有的小贩小店主就改行开了银行。现在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那时候银行门槛很低,亲戚朋友凑些钱就可以开,比现在浙江人凑钱去炒房子搞小水电小煤窑还容易。当时很多所谓银行就都在银行家的背包里,跟现在的皮包公司差不多。当时贩棉花的莱曼兄弟毅然从南方搬到纽约开了银行。而卖服装勒伯和高盛出于惧怕赶时髦的老婆,也被迫搬到纽约开起了银行。怕老婆怕出两个银行世家,也算一段佳话。他们的银行的主要客户基本上也是那些小商贩。因为当时银行门槛低,倒闭的也很多。犹太银行在美国当时还不成气候。
19世纪30年代,美国就象中国现在一样大搞基础建设。但美国当时很穷,需要向欧洲银行借钱。当时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就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一样,属于投资风险比较大的地方。大部分欧洲银行都在观望。德国犹太银行家和本土的德国犹太移民“银行家”却觉得是个机会,大力支持美国的铁路和运河建设。结果当然是获利甚丰。罗斯柴尔德银行纽约分支机构的奥古斯特·贝尔蒙,约瑟夫·赛利格曼(JosephSeligman)和莱曼兄弟公司的菲利普·莱曼(PhilipLehman),朱尔斯·贝克(JulesBache)和高盛公司的马卡斯·高盛(MarcusGoldman),还有库恩勒伯公司(Kuhn,Loeb&Company)的雅各布·希夫(JacobSchiff)是这次投资或者说投机的主要参与者。这些犹太人和犹太银行都在这波投资中发起来了。虽然这些人有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外围,有的是小商小贩出身,但据说这些家族在这次风险极大的投资中结成了生死联盟,以后一直抱团打天下。
接着南北战争爆发,犹太人JudahP.Benjamin先后出任陆军部长和国务卿。这几家子自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很快都发了大财。平心而论,这几家银行发的战争财还不算太黑。而通过这次战争崛起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等人根本就是抢劫南北两个政府发的国难财。经过又一次合伙发财,高盛等这几家犹太人关系更密切了,就象大部分联盟一样,他们很自然的互相联姻来巩固关系,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犹太网络。这个不断膨胀的财阀家族联盟叫做“咱们一伙”(Ourcrowd)。”(该引号内文字来自天涯社区)
仔细回忆犹太人在北美发展的历史,哦哦,斐迪南明白了,恐怕自己越是把犹太人驱逐到世界各地,被搜刮得贫穷的他们越容易往美洲跑,一小撮犹太富商是没有什么翻天的能力了,你看!这不是自做自受吗?一开始大部分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来的犹太人?看来自己不赶他们,平民百姓不至于乐呵呵地往美洲跑!而且,犹太人在美国的崛起也不是以西葡犹太人为主导,并且犹太人借助了基础建设和战争的历史机遇,自己可不会给犹太人这样的机会!又回想起以前读到的犹太人凄惨含泪背井离乡离开西班牙的场景,以及西班牙流失的商人工匠还有不小的经济损失,斐迪南对此做出了决定,当然,有一些措施是要采取的。
“伊莎贝拉,我觉得没有必要驱逐犹太人离开西班牙,和平教徒才是威胁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主要不稳定因素,既然他们我们都可以容忍,不必这样急于赶走犹太人吧?”格拉纳达在投降时,穆斯林与卡斯蒂利亚达成的条款里有一条,南部未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必须在三年内皈依,否则必须离开前往北非或者别的什么地方。这个条款是有些奇葩的,伊莎贝拉在对待犹太人和某些所谓异端的问题上有时宽容有时又狠辣,她身边的顾问和神父也态度不一,伊莎贝拉本人的态度也摇摆不定,值得一提的是斐迪南曾经联合三个教士说服她采取一种更加强硬对待异端问题和改宗犹太人的举措。
伊莎贝拉对天主教的信仰是很虔诚的,她曾命令以瓜达卢佩城中没收的100万马拉维迪为朝圣者建造一座医院,自己再出资100万马拉维迪承担此项工程的开支。唉,加起来刚好够哥伦布远航的,你要是不花这笔钱,至于卖首饰吗?
“我知道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威胁,只有最残酷无情的策略才能帮助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亚在土耳其人的进攻下生存下来……但是事实上,我们、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臣民并没有面临你想象的那么恐怖的威胁,奥斯曼在地中海非常强大,但这种强大是没有前途的,他们的力量还在上升,但即将达到顶点,进而缓缓落下。奥斯曼是旧时代的强大征服者,但是我们,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正在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和即将抵达新大陆的卡斯蒂利亚,我们正在引领欧洲乃至世界的潮流,我们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时代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个本质上属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