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一路向北(1 / 2)

计言听完这些,忙又问道:“他们是去哪儿找这个奇楠香木去了?”

孙大勇笑着道:“北面,听他们说这玩意儿,好像就北面几座山里有,这本地人就是住那山里的,一路跟着来城里了,就为了把说好的向导钱要回去。”

计言遂向着二人咨询道:“你们说,让这本地人来给我们做向导,带领我们北上,如何?”

他现在刚带队出发,所以遇事还是有点拿不准,想着多“民主”一下,听听老江湖的意见。

孙大勇只沉吟不语,似乎是在思考。

梅雨宁倒是直接道:“我看可以,只要我们把钱给找补上,再跟他谈好价钱,应该可以。”

孙大勇看梅雨宁发完言了,砸吧了一下嘴道:“要不先这样,咱们分两路,一路人先跟他聊聊,看看他的意愿。再一路,我们也得问问那四个明朝人,这本地人的向导能力靠谱不?别是个假把式。”

他的年龄最大,老成持重,因此不会轻易下结论,不似计言和梅雨宁两个年轻人,毛毛躁躁的,沉不住气。

计言听完,觉得思虑周全,甚好,便让老孙去问那本地老汉,自己和梅雨宁去问四个明朝人。

三个人又商议了一下,合计了一下,统一口径,便一起出了计言的客房,下了楼。

此刻楼下又嚷嚷上了,仍是那个本地老汉,揪着那伙明朝人的头领在讨债。

这就是传统的居委会调节的尴尬之处了,出了矛盾,来人调节,虽然看似不闹了,但往往矛盾只不过被暂时遮盖了下去。

这调解终究是只能缓和矛盾,活活稀泥。

矛盾没有真正解决,早晚还要重新爆发。

计言跟梅雨宁把这两个拉扯在一起的人分开,孙大勇把那本地老汉拉到大厅另一个角落里。

计言向着那带头的明朝人拱了拱手道:“这位朋友,我们也是大明子民,浙江人,打算去占城北方去一趟,听说阁下四人刚才北方回来,不知道那边目前是个什么情况?”

那明朝人有点吃惊道:“你们是去北方干什么去?”

梅雨宁回答道:“我们是去北面找乌木的,这占城国的乌木很是名贵,是上好的驱晦辟邪之物,制作佛像、护符挂件什么的甚好。”

此时店家已经给他们四人端上饭菜,那明朝人一边吃着,一边点了点头道:“嗯,占城国的宝贝不少,乌木也确实不错,我自己也有一个乌木挂件,这回出来没带,没准儿就是这个让我这回倒了大霉。”

梅雨宁笑了笑道:“人都说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我们也是给东家老爷挖的,我们东家是江浙一带有名的佛龛佛像客商。”

那明朝人似乎是信了,便道:“我劝你们直接打道回府,禀告你们东家,最近别想了。”

计言忙道:“为何?”

明朝人皱了皱眉道:“你们出门都不打听情况的?这交趾国和占城国在打仗不知道?”

计言略一沉吟道:“这我们知道,不过我们听说,我大明的船队到了之后,这仗应该就打不起来了?”

那四个明朝人估计是刚刚才从荒郊野岭回来城里,还不知道郑和船队已到的事儿。

他们听到计言说的话,都转过来脸来,一齐看着计言,还是那四人的领头人疑惑的道:“大明的船队?”

计言便向他们解释了,这两天郑和率领几百艘船只抵达占城的事儿。

听计言说完,那四人本来已经浑浊不堪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难怪人说利字当头的时候,能让人忘却一切饥渴疲劳难过痛苦。

不过其中一人估计是想的太激动了,腿上伤口似乎复发了,不由得又呻吟了起来。

梅雨宁道:“这位兄弟我看伤的不轻,这占城国气候湿热,还是得等腿伤彻底好了,才好重新上路。”

这一句话提醒了对方,四人明朝小队的领头人道:“多谢这位朋友关心,我兄弟确实得好好修养一阵才行……”

说完,他又转头向着计言道:“若你所言不虚,那也许确实可以重新北上。”

计言便道:“你们找的这向导,靠谱么?”

那领头人皱着眉道:“其实还是靠谱的,我们也不是第一次来这儿挖奇楠香木了,之前也每回都是找他。”

计言诧异道:“那为何今日闹得如此?”

那领头人叹了口气道:“唉,这老汉其实也是汉人,不过他祖辈是宋末逃难来的这儿,这么多年了,已经跟本地人没差了,他家就住在占城北部的山里,就是采些山里的珍品为生。”

计言和梅雨宁都屏气倾听,只听这领头人继续道:“他有个闺女,父女俩相依为命,可是这回陪我们去找奇楠香不顺利,遇见北面打仗了,我们就回来了,回的路上仓促,我兄弟还摔了腿,不过他回了家,发现家没了,他闺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