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去。
不要继续在自己家里,耽误自己睡觉了。
阮小义、宋青青两个人都同时转过来头来,一样的眼神和目光,都是嫌弃的看了一眼计言这个电灯泡。
这回计言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了。
他闭上嘴巴,悄没声的走到屋外去了,还在外面把门关上了。
只听屋内二人莺莺细语的,说了大概一炷香功夫。
里屋的门打开了。
阮小义在前,宋青青在后,两人一前一后的出了屋。
宋青青的脸上虽还挂着泪痕,但是嘴角却幸福的上扬着。
解铃还须系铃人,终究两口子的事儿还得两口子自己解决。
阮小义看着计言道:“我们就不打扰你了,她也同意了我出海,明天,计大哥你去帮我给王大人说一下吧。”
这还是阮小义第一次称呼自己为“计大哥”。
计言听了觉得很舒服。
自己谈个恋爱谈了一年还是处男,找个小弟招了一年才第一次听到一声“大哥”。
这个效率也是没谁了。
送走了二人,计言困得不行了,感慨这漫长的一天终于结束了,随后就直接和衣而睡。
第二天计言去了天禧寺就找到了王景弘,跟他商量自己想带个小弟一起出海的事儿。
王景弘倒是很好说话,他直接就答应了。
毕竟这船队里,本身也是有一些工匠的名额的。
比如茶叶,陶瓷,丝绸,这三种是中国最有名,也是最受海外欢迎的商品,船队里就有一些相应的制作师傅。
琉璃工匠虽然不在原本的规划里,不过多或者少个一两人,对于这么庞大的船队也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些工匠之类的随行,乃是出于这样一个考虑。
明太祖时期,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朝上下都是在朱元璋的领导下,竭力恢复被外族同化了的汉文化。
到了现在,永乐年间,这个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
所以现在明朝的精英阶层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主动的把汉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等的这一切,传播出去。
文化这场仗,从被动防守,变成了开始主动出击。
不过由于这是第一次出海,因为不确定海外具体的情况,所以他们这次只带了很少数量的工匠。
办完这桩事,计言在京城就彻底没了心事,准备启程奔赴太仓了。
他嘱咐了一番,让阮小义跟着天禧寺里的大队人马一起出发。
自己则悄悄的去找了梅雨宁,想跟她一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