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说客来了(1 / 2)

永乐帝君 沧海之一粟 2234 字 2017-12-22

听完马三宝的一番话,朱棣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接下来二人又聊了一些话,马三宝便将那只空碗端了出去。片刻后,朱棣刚要再次看书,却发现进来一人。

看到此人,他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丝苦笑。这位老兄,哪天若是不来王府,他还真是不习惯呢?每天都是那一套说辞,朱棣感觉自己都能背下来了。

若是旁人老在他面前,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谋反之言,朱棣怕是会当场将其格杀,以儆效尤。但是这位老哥不同,他首先是朱棣请回来的,其次便是真心为他好。

因此,对于此人,朱棣的内心也只有无奈苦笑。来人是一个和尚装扮,从面相上看已是花甲之年,比起先皇朱元璋,也小不了几岁。

此人着急忙慌的来到朱棣跟前,并没有行礼就直接开口:“王爷,了不得了,建文帝已经有所动作,我们要早做打算呀!否则怕是要大祸临头啦……”。

朱棣苦笑着摆手阻止他:“停,道衍大师,咱们能换一套说辞吗?搞点新鲜的,你每天都是这些话,没有一点创意,连本王都听厌了啊,唉!”。

听到朱棣之言,道衍和尚尴尬的咳嗽一声,躬身打了一个佛礼:“阿弥陀佛,老衲失礼了,王爷,这次不一样,真的不一样呀!老衲有确切消息呀!”。

朱棣又忍不住摆手阻止:“打住,你每次都是这样说,本王现在也不信了。那建文小儿到底能拿我怎么样,别忘了,按辈分,本王可是他四叔,晾他也不愿背上一个,谋杀亲叔的罪名吧!

还有,收起那些佛家的禅理,你也不是什么正经和尚。佛经都没有完整的念过一本,有点太侮辱佛门了,哎!”说着朱棣还配合着摇摇头。

听到朱棣的嘲笑之言,道衍尴尬的老脸一红:“那个,这些暂且不论,老衲……我这次是真有确切消息。王爷还记得,宫中咱们收买的那些太监宫女吗?

据他们派人传来消息,建文帝与黄子澄,齐泰,方孝儒在宫中密谋,削藩事宜。老衲可以断定,这个小皇帝近期内一定会有大动作,王爷必须要多加防范呀,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听到这些话,朱棣顿时震惊的起身,从案几后面走出,来到道衍的身边。这次的消息由不得他不重视,对于这些太监,宫女之言,朱棣还是相信的。

只听他郑重开口:“大师所言属实吗?”道衍点头不已。朱棣不由的陷入沉思,片刻后,只听他言道:“方孝儒乃是当世大儒,奉行的乃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不会出什么强行削藩的主意。

但黄子澄与齐泰,这两个自命不凡的愣头青,可就说不准了。朱允炆很有可能被他们蛊惑,完全忘记当初在父皇跟前,许下的承诺,唉!

罢了,罢了,此事非同小可,一旦起事便是一条不归路。不到万不得已,本王绝不愿意,走这条前途未卜的道路啊!先观察一番形式吧,大师密切注意朝廷动向,有事立刻报我知晓”。

道衍大喜点头:“王爷放心,包在老衲身上,哈哈,咱们布局这么久,也不是全无胜算,未雨绸缪的道理我还是懂得。老衲早已设下了诸多后手,定能助王爷一臂之力,哈哈!”。

今日能得到朱棣松口之言,道衍和尚已经特别知足,这说明他这些年的劝说,终于起到了作用。看到比自己还兴奋的道衍,朱棣亦是有些无奈的苦笑摇头。

天下间,像这样一脑子反动思想,唯恐天下不乱的和尚,怕是除了他,也是绝无仅有了吧。朱棣想到了当初二人首次见面的场景: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拔了十名博学多才的僧人,为诸位藩王讲经祈福。在其他僧人努力表现,推销自己的才能,以此吸引诸王注意时,这个道衍竟然端坐在那里闭目养神。

诸王对他自然是不会在意,然而,当朱棣进来时,此人竟是主动来到他的跟前,原来他居然在此专门等待自己到来。

道衍来到朱棣跟前微笑着躬身一拜:“燕王殿下,贫僧以后就跟随您了”听到他的话,朱棣笑了:“哦?你为何会选择本王?有什么可以打动我的才能吗?”。

听到朱棣问话,道衍微微摇头,但还是颇为自信的言道:“贫僧有一份大礼相赠,保证让王爷满意,呵呵!”听到此言,朱棣也顿时来了兴致。

他不知道一个身无长物的和尚,到底能拿出什么样的大礼,可以让他动心。要知道,朱棣虽然不怎么被朱元璋重视,但也是一方王侯,什么好东西没见过。

因此,朱棣下意识的笑问道:“何物?”听到他的话,道衍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开心的微笑,他知道自己勾起了朱棣的浓厚兴趣。

只见他悄悄靠近朱棣,低声耳语道:“贫僧可以在燕王的头顶上,加一个大大的白帽子”听到他的话,朱棣当即大惊失色。他读书虽然不多,但王上加白怎么念还是知道的。

只见朱棣气愤的指了他一下,低声言道:“你,大逆不道,想死吗,哼!”说着朱棣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