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这个消息,朱棣可谓是悲愤交加。悲的是最敬爱的大哥,居然不幸英年早逝,悲的是到现在,父皇还是没有多看他一眼,他的心里永远只有那个长子朱标。
想到这里,朱棣感觉自己很可悲,一生都是别人的陪衬,他就是个笑话,永远被人忽略的笑话。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你到底对我那一点不满,为何如此的无视我。
同为朱家子孙,我朱棣到底那一点比他朱标差。朱允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我不服,不服,想到这里,朱棣只有满腔的愤怒。
他真的想报复,去问下那个高高在上的父亲,自己是否为路边捡的野小子,如此不受待见。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唯有继续隐忍。
朱棣的眼中流出两行热泪:母妃,你说过,是我的永远都是我的,孩儿这一生还会有机会吗?以后真的要对着那个毛小子,行跪拜之礼吗?我不甘心!
然而,他的这一切愤怒,只能化作无声的怨气和无奈的叹息。他什么都不能做,也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默默的承受。
在这种大体制下,他除了服从已经别无选择,除了妥协,什么都做不了。要怪就怪自己无能吧,要怪就怪自己生的不是时候,若是能早朱标几天出生,或许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这种无奈,不甘和满腹怨气中,朱棣隐忍了四年,又接到朱元璋的一道军事命令。公元1396年,朱元璋决定再次对北元发动征战,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制定作战计划。
老一辈的名将,该送走的几乎都被朱元璋,送回了老家。如今的大明王朝,虽然消除了所有的潜在威胁,但也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状态。
或许是不得已,也或许是朱棣上次的战果已经让朱元璋彻底放心了。这次北征只有一路人马,全部由朱棣率领。按朱元璋的意思,竭力消灭北元的有生力量,使其不会再对大明造成任何威胁。
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这次出征之路。以他的心智,怎能不知,父皇是想最后一次,为他的那个宝贝孙子,消除障碍。
然而,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只能选择服从。朱棣带着满腔的怨气和愤怒,踏上了征程。这次出征对于他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劝降和诏安,有的只是愤怒和发泄。
他要把所有的不甘和怒气,全部找到一个发泄的地方,那便是该死的北元。朱棣率领大军,抵达大宁后,与上次一样,先派出骑兵侦查敌军的位置。
而后,再得到确切的消息后,便率领大军,翻山越岭,追击敌人。最终,明军终于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的踪迹,于是,朱棣便号令三军,向元军杀去。
看到如此疯狂的明军,这些蒙古骑兵如同蒙在鼓里,大惊失色,仓皇逃窜。而朱棣此时却没有信奉那个,穷寇莫追的原则,而是连杀带赶,将元军驱逐到数百里开外。
并且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按理说,仗打到这个程度,已经可以班师凯旋了。然而,朱棣感觉他的愤怒和怨气还是没有完全发泄。
他继续追击逃跑的元军,直到数百里外的兀良哈秃城,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刺兀,才算是善罢甘休,凯旋而归。这一仗,朱棣虽然打的郁闷,但却是让朱元璋兴奋的大笑。
明太祖老怀宽慰的感叹着:我的儿子终于成长为一个名将,可以保护大明天下了。好孙儿,你再也不用有任何忧虑,皇爷爷已经为你铺平了所有的道路,你可以安心坐天下了。
从此以后,你将会有一个独当一面,为你守好国之大门的好叔叔,爷爷可以好好歇歇,与你的奶奶团聚了。这些年,真的很累,现在这副担子,总算可以放下了。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最终的事态会向何方发展,谁也无法确定。这一日,朱元璋将自己的好孙子朱允炆,叫到跟前,二人在御花园一处僻静的凉亭中对立而坐。
只听朱元璋开口言道:“炆儿,皇爷爷老了,这个天下就要交给你来管理了,你一定不要让爷爷失望呀!”朱允炆立刻起身恭敬一拜:“皇爷爷放心,允炆一定竭尽全力,让大明子民安居乐业”。
听到他的话,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摆手让其坐下,不用多礼。只听他微笑言道:“现在,天下所有的障碍,已经基本清除。至于北元的隐患,自有你的叔叔们去料理,无需担心。
另外,皇爷爷还为你选择了三位辅政大臣: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他们都是当朝名士,有什么事情可以向他们询问,因此,朝政的事,你就无需担忧了。
不过,也不能偷懒,要牢记皇爷爷给你所说四字处政方略,呵呵!”朱允炆恭敬点头。随后,他好似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忍不住开口言道:“皇爷爷,外敌入侵,自有叔叔们对付。
若是叔叔们有异心,孙儿又要如何应对呀?”听到他的话,朱元璋也是沉默许久。最终,他意味深长的看向朱允炆,平静开口:“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