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议论纷纷(1 / 2)

歌尽时 落枫随叶 2639 字 2017-12-15

洛阳

………

思左阁,又名左思楼,是洛阳城内最有名气的酒楼,它之所以有名气,一不是它装饰豪华,二不是它菜肴出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为了悼念左思而建,并且店家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儒者,常在思左阁组织一些文学上的聚会和辩论,引得众多士林中人观看参与,因此河洛一带的士子都接踵而至,都想能够上台一展才华,借此机会一举成名。

言基任右骁卫大将军,洛阳留守已经五年了,言家是传承数百年的大家族,是关东贵族的代表,现在关东贵族已经开始没落,整个关东贵族只有言基的职位最高,这还是皇帝为了安抚关东,手下留情的结果,当初皇帝窃位,关东站错了位,只有言基和言忡不顾家族反对,大力支持了现在的皇帝,现在山东士族已经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可是在河洛一带,言家的影响力依然还是巨大的,言家有两个堂号,一个是著经堂,由言忡把持,一个是安远堂,有言基把持。

听说今日思左阁有人辩史,言家是修史的行家,自然不想错过这种好机会,在署衙嘱咐了一下,便换了衣裳出门了。

言基近四十岁,生得一张国字脸,肤色略显古铜,浓眉大眼,不怒自威,这是长年征战的结果,一袭白色长衫,透着几分儒雅之气,他和言忡是两兄弟,一个主文,一个修武。

言基一进门,便有人过来引路,径直上了二楼,他在二楼是有专门的位置的,临着边廊,可将下面的情形看得清楚。

“哟,子武兄,今日怎么得空到这左思楼来?哦,我倒是忘了,子武兄可是修史的行家,这有人辩史,怎能少了子武兄啊,哈哈哈哈,来来来,与我同坐,与我同坐。”

言基,字子武。

言基刚到二楼,便被旁边座位上的人拉住,定眼一看,却是王圭。

这王圭,字叔介,乃是太原王氏子弟,虽说是旁支,可是天资聪慧,颇受王家重视,只是他只愿一心做学问,不愿为官,只得了一个给事郎的散爵,此人在读书人当中,虽然赶不上言忡,可是也颇有威望的。

“嗨,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叔介啊,你怎滴也在此地?据我所知,你可不太喜欢听史吧”

王家主修《汉书》,王圭更是唯《汉书》不修。

“我虽然不喜欢听史,可我喜欢听热闹啊,嘿嘿,这一下,可就热闹了。”

王圭将言基拉到自己的座位,斟了一杯茶汤,慢慢说着。

言基任洛阳留守,整日公务繁忙,还不曾听说这洛阳城有什么新鲜事,听王圭这么一说,倒勾起了兴趣,

“哦?有什么新鲜事?能让你王叔介来听。”

王圭嘿嘿一笑:

“说起来,这事儿跟子武兄还大有关联”

言基一愣,跟我有关联?可我却未曾听说啊,当即问道:

“甚事?我这几日处理春种,未曾做过什么啊。”

王圭也不买关子了,

“大兄可知故太子长子,晋王殿下,拜言老先生为师的事?”

这事儿言基听言忡提起过,当时言忡很是高兴,太子对读书人一向优渥,这也算是报恩了。

“听我兄长提起过,这事儿哪里新鲜了?不是早就已经传开了吗?”

王圭见言基真的毫不知情,有些诧异,他还以为是言基不想讨论这件事呢,

“听说昨日晋王殿下前去拜访子文先生,询问拜师的议程,这本是分内之事,可是言子文却说晋王殿下是个不忠不孝之人,他不收了,你说,这算不算新鲜事?”

“不忠不孝?一个十多岁的娃娃,大兄怎会如此评价他?”

言基有些楞了,前几日言忡还很高兴呢,怎么会变化如此之快?

“谁说不是呢,听说言子文就是拿前几日传的沸沸扬扬的宫中食毒案做拔,斥责晋王殿下,竖子焉敢言师呼?哈哈哈哈”

王圭虽说在大笑,可是脸上却满是嘲讽,直呼言忡名号,不再像以前那样尊敬。

“这………”

言基有些不相信,

“怕是有人拿大兄的名号,散布谣言吧。”

“迄今为止,言子文一言不发,不知是何缘故?”

王圭哪里肯信言基的话,言忡是什么身份,谁敢乱用他的名号,会被读书人唾弃死,

“算了算了,不说这等腌臜事,倒是我前几日托大兄寻找的渑池神童,可曾有消息?”

言基见王圭不再纠结尹川之事,倒是松了一口气,王圭是出名的毒舌,

“未曾找到,我曾托人问了那胥黎,可一直找不到他人,说是出门经商去了。”

王圭听言基说了,不免有些失望,

“你说,同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一个是自创字体,还满腹诗才,一曲东厢鹅,怕是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