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回校放映(1 / 2)

第二天起床已经十点了,洗漱了了一下。吃过早餐。吴启让公司派来一个律师就找到马克和瑞德。开启融资议案。

虽然前两天三人一直玩的很好,但是谈到利益。几人都严肃了起来。这里是美国。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度,这里所有一切都是以利益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融资方案是递进式的。出售百分之二十。公司估值200万美元。百分之四十。公司估值400万美元。百分之六十。估值800万美元。百分之百。1200万美元。就看他们如何选择了。从利益上面,吴启不想让马克退出从而全资收购。因为他也不了解脸书该如何的发展,但又想拿到更多的股份。

最终两人放不下公司,和吴启谈判了一会。亚特兰大公司融资800万。拥有百分之六十的股份。两人作为创始人拥有百分之四十。并继续担任公司负责人。亚特兰大公司派遣一名财务人员。

第二天,消息就传遍了。哈佛大学整个都沸腾了,Facebook估值1200万美元。融资800万美元。出售百分之六十股份。马克和瑞德都成了百万富翁了。有媒体得到消息也来采访。脸书也因此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在此期间,在吴启的指导下。亚特兰大成立了子公司,youtube和twwer。分别向视屏和网络传媒行业发展。

2004年4月28日,在美国呆了一个月的吴启也回到了国内。电影后期已经制作完成。看了一下成片。两个版本做的都很出色。跟前世没有多少差别。

剧情场景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做两个版本。吴启在拍摄之前就了解了《卧虎藏龙》在美国成功的原因。它的英语配音太完美了,口型,说话节奏都是跟美国电影没什么区别。只是人物变了。就像是一群美国华裔在好莱坞拍的一样。

李安在拍摄过程中,说话的场景都会拍两遍。一遍国语,一遍英语。然后后期专业人员配音。吴启也是这么做的。公司的《画皮》同样也是那么做的。

而且美国电影上映从来没有字幕。如果直接配字幕或者配音不完美,很有可能导致观影障碍。就像2009年瑞典的《龙纹身的女孩》没有配音,结果一点响动都没引起。但之后大卫芬奇的英文版上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是电影质量的问题,就只是简简单单的是否是英语的问题。

中国电影在美国就像韩国电影在中国一样。属于少数类型电影。

在RB韩国,国内以及东南亚都会上映国语版的。这些地方毕竟是中国文化圈。而在欧美,印度地区则会上映英语版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那些地方太差了。

后期制作完成,公司就报名到戛纳电影节参展。时间是5月8日到5月20日,费用20万美元。这次公司业务拓展销售部将会带着《孔雀》,《疯狂的石头》,《全民目击》,《画皮》,《盗梦空间》带出去销售。不要因为地区偏远或者钱多而不愿意卖。

以后吴启还会带着全国的影视公司一起展销,这就是好莱坞一直奉行的做市场理论。起初好莱坞拍摄的电影拿到国外去买,结果因为价格太低。公司都不愿意卖。而一位营销大师向好莱坞推销做市场理论。

这个理论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好莱坞拍的电影牛逼。他们现在收购的价格低,没关系。卖了,我们做的是未来,等他们一代人看着好莱坞电影成长起来。就会习惯英语片,好莱坞片。将来提价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吴启也要这么做华语电影,等这次《盗梦空间》全球火爆之后。吴启也就有了国内话语权。到时联合起来,建立电影工业,做市场,推广文化软实力,跟广电总局谈判都是能够发生的事情。

毕竟自己的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已经上升到可以影响国家安全的程度了。一年多时间的美国行,也让吴启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已经有了十万字了。现在正在联系北电老师,让他们修改。等差不多了,就可以出版了。说不定以后会做为教科书出现北电。

作为北电的传统,每位走出去的导演,如果你有拍摄的影片。一定要回学校接受检阅。吴启也不类外。给班主任打了个电话,学校安排宣传。

4月30日,吴启带着拷贝回到了学校。作为中美影视文化交流的最高水平产物。所有人都有一种期待感。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给中国电影带来不同。

来到了学校大礼堂,这是一间可以容纳1000人观看的巨大放映室。也是中国最大的放映室。音效,视觉都能够做到最大的享受。

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座位都坐满了。还有的人是站着的。有很多熟悉的导演。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顾长卫,张扬,宁浩,非行,乌尔善。还有很多已经出名或者还未出名的人。

主要是吴启太会宣传了,各种高大上的概念全部往这部电影上面盖。中美影视文化交流的最高产物。改变中国影视格局的产物。投资5个亿的电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