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无题(2 / 3)

做贡献,都是在延缓甚至阻止日本战后的重建。

至于什么从唐朝起,中日两国就有交往,历史悠久之类的观点。沈宸也觉得理解有问题,本质根本不是这样。

什么遣唐使,根本也脱离不开日本人的本性。

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中国人奉日本人为上宾;中国衰弱时,中国人却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鬼。

而且,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时即已显露无疑,白江口之战不就是和小日本打的?”

日本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不过是他们崇拜强权的特性的表现。

当时的日本尚处于近乎蒙昧的时代,无论在文化技术和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大唐。

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完成所谓大化革新。

也就是说,日本人的向唐朝称臣的目的,无非是要同过引进文化来改善他们蒙昧落后的状态。

同样的,二战后,日本对美国千依百顺,连天皇也每天早晨起来就去给麦克阿瑟鞠躬行礼,获得美国的信任,以从中国和亚洲掠得的财富购买设备和获取先进的技术,如汽车、电器、半导体等。

一旦感到羽翼丰满,就又开始看不起美国人,把美国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说得一无是处,《日本敢于说不》就是一个例子。

由此可见,说中日的友好历史完全是违背事实的。

尽管持这种说法的中国人的唯一根据,是唐代日本留学生与一些中国学者的密切交往。

但他们没有看到,这种交往是由中国向日本单方向的文化和技术输出,日本留学生对其中国导师的尊重根本不能作为日本对中国友好的证明,只能证明中国人对日本的无私的善意。

在唐朝以后的所有年代,包括宋、明、清、民国,日本人对中国不但没有尊重,反而一有机会就疯狂地侵略破坏、烧杀抢掠。

日本对中国怀有的根深蒂固的恶意,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任何对不起日本的事,而正是因为我们教了日本人太多的东西。

日本没有创造自己的文明,他们引进了中国文明作为其文化的根本。日本人要称霸世界,必须首先彻底打垮它的启蒙老师─中国,以摒除它固有的自卑心理。

一旦消灭了中国,日本就可以把自己标榜为世界文明的一支,成为世界的领导力量。

这种心理,和那些武侠故事中,不肖弟子艺成之后要杀害恩师是同样的。

所以,如果不以实证的态度去回答这些问题,而是泛泛地认为任何地方好人总比坏人多,甚至凭空断言日本人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好的,那就太不能汲取教训了。

凡事不能想当然,也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道德准则去估量别的民族,不能假定别的民族有着和我们类似的善恶观念。否则,日本的所有行为就会变得无法理解。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特有的个性,正确的方法是从他们的行为总结出他们的习性,研究他们思维和行为的规律。

就象自丰臣秀吉败亡后,日本的战略家们便开始不断研究和制订灭亡中国的周密计划。

田中义一的占满蒙、灭中国的详细计划可以说是集日本人三百年研究之大成,其对中国的资源人文的了解程度与其用心之险恶、计划之周密,“任何不麻木的中国人看了都会出一身冷汗。”

所以,将一切归咎于****的说法颠倒了因果。

要知道,日本的残暴由来以久,从中国历史看至少可以追索到明朝的倭寇。

如果从日本本身的历史来看,嗜杀的血腥特质其实是其文化固有的一部份,****的产生实际上是这种特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相反。

其实,沈宸的这种理论和观点早就存在,尽管不象现在这样细致,但大概的轮廓却已经具备。

而且,他现在的身份不能大篇大论,以免引起怀疑,令人难置信。但他已经灌输给了别人,楚娇就是其中之一。

……………

厚实的、暗黑色云层,如同无边无际的灰色幕布一样,低低地压在头顶上!

雨点落了下来,先是稀疏,然后是密集,噼啪地落在满是尸体和鲜血、一片狼籍的战场上。

在突破口,中日两国的士兵拼死厮杀,反复争夺。而泥泞,对穿着军靴的鬼子影响更大。

在烟火之间,在泥水飞溅中,双方的士兵都变成了野兽,在扑腾滚打,呐喊、嘶吼、呻吟、惨叫。

枪枝的击发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汗水和鲜血,在这一切组成的背景下,人性被彻底抛弃了。

伴随着一阵惊人的“班裁”声,一群鬼子冒着炮火和弹雨,又反击过来。

不断有鬼子被爆炸的气浪掀起,或是被弹片击倒,但其他的鬼子不管不顾,疯狂地嚎叫着反扑。

哒哒哒……机关枪向着鬼子拼命扫射,喷出致命的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