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张浚升为枢密使,陈康伯为左相,先父为右相,朝中的秦桧党人都已被驱逐。朝廷的主流意见都是恢复中原,但是,怎么恢复?是立刻挥师北伐,还是暂时韬光养晦?朝中大臣各执其见。其中张浚,王十朋,胡铨,虞允文等人主张立即北伐,陈康伯和先父等人主守。张浚急图恢复,屡次上奏,欲取山东。先父肯定张浚“大仇未复,决意用兵”的忠义之心,坚决反对急于用兵,张浚奏请御驾亲征,先父则列三条理由加以阻止:一曰:“下诏亲征“,则无故招致敌兵,何以应付?二曰,若以“巡边犒师“之名,去岁曾有一次,州县供奉甚臣,朝廷自用缗线一千四百万,国库无以负担;三曰,若为“移跸“,则无行宫,陛下自行,万一有一骑冲突,行都骚动,如何是好?
孝宗皇帝也拿不定主意,下诏让大臣们来讨论如何对付金人。洪遵、金安节、唐文若等相继发表了意见。先父上奏说:“先作好充分准备,这才是良策。不要听目光短浅谋士的话,兴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去作战,这些没有良好素质的军队,到敌人离去时,就来论赏邀功,到敌人来进攻时,就丢弃武器,逃得无影无踪,这样做,恢复可能实现吗?此所谓取快于一时,而含冤万世。”他还上书道:“靖康之祸,谁不痛心疾首,悼二帝之蒙尘,悲六宫之远没,确应枕戈待旦,恩报大耻,然陛下初立,应以自治先行,方可图远。如今内乏谋臣,外无良将,贸动干戈以攻大敌,谁能保其必胜?如能侥幸获胜,自当痛快;若然不胜,则重辱社稷,以资外侮,后果那堪设想!”
先父的话言犹在耳,他说的实情并无二致。请太师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