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的白袍军从建康出发后,经过铚县(今安徽宿州),进军荥城(今河南睢阳南),千里奔袭,长驱直入。
大军行至睢阳南,元颢客客气气地将陈庆之和李炟请进大帐,迫不及待的说:“我们千里而来,前面就是北魏地盘,两军接战随时可能发生,为了证明我们北归的合法性,也为了能更多地吸引北魏将士归顺,本王觉得应该立即称帝,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陈庆之略一思索,回答说:“送您归北称帝是我们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什么时候称帝听凭王爷的安排。来之前,皇上没有明确要求到洛阳才能称帝,庆之没有意见。”
李炟知道这是元颢想当皇上心切,不管归北是否成功,先过一把皇帝的瘾。但元颢的理由确实充分而又合理,李炟也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于是说:“我们远道而来,兵力不足,要赢在一个快字上,这一点没有问题。但北魏毕竟有百万铁骑,再快也不能一口吃下,怎么办?只能凭借王爷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北魏将士来归顺、投靠,如果王爷晋升为皇帝效果肯定会好些。王爷先称帝后接战是个好主意,只是这荒郊野外地,想找块平坦的地方都没有,举行仪式的器具也不好找啊!”李炟最后给元颢开了个玩笑。
元颢答道:“先称帝,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补办仪式。”看来这元颢王爷早有准备,考虑周详。
陈庆之和李炟也不再说什么。
于是元颢发布诏书,在荥城称帝,并号召宗亲族人,部下近臣都来投靠,来得早升官发财,荫妻蔽子,光宗耀祖。
正在元颢一帮人忙着称帝之事时,李炟起草了第一份政战通告:一是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二是不拿百姓的东西,爱护百姓的庄稼;三是将士互助,亲如一人;四是英勇作战,杀敌立功;五是不虐待俘虏,化敌为友;六是赏罚分明,公平正义。
李炟拿着政战通告征求陈庆之的意见,陈庆之看后觉得与自己的治军理念相类似,自己平时也是这么做的,只是没有以文字形式公布出来。但是有一点他不能理解,于是说:“威武将军,这第二条不拿百姓的东西,爱护百姓的庄稼,好像与作战没有关系,打起仗来,那里顾得了老百姓的庄稼?”
“这看起来与打仗没有关系,但却与我军的发展至关重要。陈将军你觉得靠我们七千人能与北魏抗争多久?”李炟问。
“我们是重装而来,一个月不成问题!”陈庆之回答的非常明确。
“我们远离大梁,征战初期,我们靠自己的兵力和携带的物质能维持一段时间,但以后呢,兵员补充,后勤补给,我们就要就地取材,都要依靠当地群众,水能载舟,亦能履舟,兵民一心才是胜利之本。”李炟差一点把淮海战役百万群众推车支前的例子讲出来。
陈庆之觉得这个问题太深拗,似懂非懂。但李炟是皇上的朋友,又是神仙,自有道理,所以尽管不懂,还是同意发布执行。
元颢称帝后,赐封陈庆之一大串高官显爵,对李炟这个新认识的神仙不太熟悉,只封了个车骑将军的名号。陈庆之对元颢的封赏全不在意,简单谢过后,就忙自己的军务去了。
队伍在荥城休整一天,元颢还在头一回当皇帝的梦中没有醒过神来,就被陈庆之带着向睢阳(今河南商丘)前进。
北魏在睢阳守将丘大千,就是那个陈庆之四十一岁出道遇到的第一个对手,在徐州以两千人马击破他五万人的堡垒。丘大千此时遇见陈庆之可谓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他要用自己在在睢阳拥有的七万重兵,一雪前耻。
丘大千汲取上次在徐州轻视陈庆之教训,在睢阳城外连筑九道联营,企图阻挡陈庆之的北进。蠢人就是蠢人,三年前丘大千就是用的这一招,三年后,没有一点长进,还是用筑垒这个老办法,没有一点创意。
既然老办法好用,那就都用老办法。虽然千里奔袭的七千白袍远征军对七万严阵以待的丘大千的守军,胜负依然没有任何悬念。陈庆之二话没说,大臂一挥开始攻城。丘大千的七万人,分到九个营垒中,每垒也就七千多人,陈庆之逐个击破,丘大千十倍的优势兵力瞬间变化成一对一的势均力敌。这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在陈庆之攻克了九座联营中的三座后,丘大千已经彻底折服了。战斗没有再继续下去,丘大千率领剩下的人马投降,七万人马做足了准备也没有能挡住陈庆之一天。
陈庆之胜利后,最头疼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五万俘虏怎么处置?陈庆带着李炟来见元颢。以陈庆之的意见,全部交给元颢,要杀要刮,让这个新上任的皇帝定夺。李炟觉得不合适,白袍军虽然战力强悍,伤亡很少,但还是有一些减员,后边的大仗、恶仗还有很多,现在最主要的是补充兵员问题。
李炟向陈庆之陈述了自己的建议:“陈将军,丘大千的军队战力不强,最主要原因是丘大千这个主将愚蠢,我们选择一些身体强健,经验丰富的兵士,通过整顿,转变观念,补充到我们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