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世事无常,眼下齐僖公正当壮年立储之事还不合时宜,况且这三位公子还指不定谁是太子,即便当中有人被选为太子,也难保他就能顺利登上大位,所以兄多虑了,依我看兄不妨先试试,看看这个小白是不是真的无可救药!”
召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也对小白没有信心,他不同意管夷吾的意见,说:“管兄你可能不太了解这个情况,这小白无权无势他拿什么争这个大位呢?”
管仲见鲍叔、召忽都对小白没有信心,认为小白不可能继承君位。不以为然。他分析说:“我看不对。人们都憎恶公子纠的母亲,因为他是鲁国公主,齐鲁关系本来就差劲,这点必然会连累到公子纠本人,长公子诸儿虽然年长,但品质卑劣,三人前途如何还不一定。”
“反观公子小白虽然不会耍小聪明,而且性格急躁,但是能把握大方向,就论这点他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不幸有一天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谁能担此大任还不知道呢?”
召忽是个耿直之人,他对齐僖公之后的政局非常担心,忧心忡忡地说:“国君百年之后,若继位之君不是我所拥立的公子纠,而是他人的话,就算他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辅佐他。在下只一心一意帮助我所拥立的公子,保证他不被废除并登上大位,这就是我义所当为的事情,这一点吾绝不背叛。”
管夷吾笑了笑指了指召忽,“召忽兄,您这是愚啊。”凡成大事者注定是个注重大局而不拘小节的人,我不会赞同召忽这种愚忠思想。要我说:“我等作虽为人君的臣子,但国君亦是齐国之生子。岂能为公子而牺牲自己?我只有在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的情况下才会去死。除了这三种情况,其他我都要好好的活。”
召忽鄙夷地看了管夷吾一眼……
管夷吾接着又非常自信地补充说:“只要我管夷吾活着,就会对齐国有利;如果我管夷吾死了,就会对齐国不利。”
召忽冷哼了声,“管兄,这岂不是苟且偷生,于君不忠吗!”
管夷吾反驳道:“为国为民才算尽忠!”
鲍叔牙听二人把话题扯远了,赶忙插进来问道:“那么我到底该怎么办?
管夷吾回答说:“您就欣然接受委任就是了。”
鲍叔牙无奈地点了点头,“好吧!我姑且试试!”
管仲、召忽和鲍叔三人还相互约定,无论将来是公子纠或公子小白做君主,他们三人都要相互引荐。
鲍叔牙随后想了想,说:“能否请管兄助在下一臂之力,与兄一同辅佐公子小白,如何?”
管夷吾听后一愣,不觉哈哈大笑起来,指了指旁边的召忽说道:“兄还晚了一步呀!方才来的路上,弟已经答应了召忽兄与他共同辅佐纠公子了。”
鲍叔牙有些遗憾,随后又向召忽和管夷吾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三兄弟虽无血缘亲兄弟,但交情却胜似亲兄弟,如果将来我们辅佐的公子因为君位而祸起萧墙,我真不愿与二位兄弟刀剑相向,因此我鲍叔牙向二位保证,今后无论辅佐的公子能否继承大位,我都不会对二位弟兄下死手的!”
召忽与管夷吾拱手向鲍叔牙发誓,“兄!我二人亦是如此!”三人相视一笑。
可随后管夷吾又突然说道:“若兄长真的出手了,那兄弟也只能接招了!”
召忽与鲍叔牙都懵住了,三人互相盯着对方脸,都面无表情。
接着三人又哈哈大笑起来,鲍叔牙拍了拍召忽和管夷吾的肩膀说道:“好!真不愧是真兄弟!”
“好了我们不谈这个了,咱们谈谈当下,谈谈齐国的国政大事!召忽,管夷吾你们对齐国未来的前景有何看法?”
召忽首先说道:“国富兵强是国齐国强大基础,既然齐国要威震华夏各诸侯,首先就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所以国家的富强是强大军事的基础。我齐国是周朝分封众诸侯国中较早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姜太公封齐建国以来,齐国一直沿用了姜太公的治国方针,即“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齐太公还让妇人参与鱼盐,纺织等行业”。齐国又在未开垦的草荒和盐碱地区建邑,因为人口稀少,太公就因地制宜,发展鱼盐业、纺织手工业、商业开发。由于基本政策的务实、开放。”使得齐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迅速都十分快速。临淄城一度成为天下最富饶的城市。
到齐僖公当政时期,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些优势,聚天下人才,开富国之源。使我齐国经济迅速发展繁荣、国势强盛。
鲍叔牙点了点头,说:“那依召忽看你觉得齐国应暂且保持太公之法不变,先发展经济然后再以经济强军事!”
“极对!”
“管夷吾谈谈你的看法!”
管夷吾说道:“方才召忽兄说的极对,在下也是极为赞同的,但愚弟却要说明,齐国这一切有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