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雪仇 -桓玄进京(5)(1 / 3)

带吴钩 木头2017 4493 字 2017-11-21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谢晦所预料的那样。桓玄大败司马元显之后,终于在三月初进了京,称诏戒严自不必说,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元兴”年号,恢复了“隆安”的旧年号。接着任命自己为丞相、扬州牧,加假黄钺,享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参奏不名的礼遇。更大封宗族,桓伟、桓谦、桓修、桓石生皆为刺史,而一干亲信如卞范之、王谧、殷仲文等人也皆有封赏。

至于司马元显一党,若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等人,以及那个引着桓玄兵去抓司马元显的毛泰,并一众家眷全部问斩,只有司马道子因为是皇帝叔父,不好直接处死,只好给他定了个酣纵不孝的罪名掩人耳目,暗中毒杀。另有一人王诞也要问斩,但因当初曾为桓修说过情,如今桓修投桃报李,也为他说情,终于改为流放岭南。

桓玄处理完了这些人,接下来自然就轮到刘牢之了。

“什么?刘牢之死了!不可能吧,这么快?他怎么死的?”沈虔子不敢相信。

“不光是真的,而且他还是自己上吊死的呢。”谢晦冷笑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前些日子,也就是桓玄进京之后不久,就先将刘牢之调任了个会稽太守。”

“会稽太守?我记着刘牢之将军本来可是江州刺史,还管着七州的军务呢,就被直接贬成一个区区的太守了?”

“所以啊,这就是摆明着夺他权,一点都不含糊。”

“那北府兵呢,刘牢之被调任,他们现在又归谁管?”

“这么重要的位置,自然要交给他的亲族了,桓玄已经任命他的堂兄桓修为徐、兖两州刺史,接管全部北府兵。”

“竟然是这样,桓玄就敢这样明目张胆的削去刘牢之的兵权,也不怕他拒不从命,起兵造反吗?”

“不然,如今算是天下初定,人心思安,百姓早已厌战不已。而桓玄自上台以来,也算是罢奸佞,用贤臣,笼络了不少人心,看这建康城里也是一片向好气象。现在天下人都当他是救世主,全站在他这一边,北府兵要反,谁又会支持?所以桓玄底气十足,不趁现在动手更待何时?”谢晦分析道。

“倒也是这个理。”沈虔子点头道。

“而刘牢之那边,一接到这个任命就惊叹道‘司马元显这才刚刚倒台,就夺了我的兵权,只怕不久之后就要大祸临头了。’他儿子刘敬宣刚从建康回来,劝他趁桓玄住在相府的时候偷袭,可他却迟疑不决,又私下找刘裕商量,说什么悔不当初,上了桓玄的当,如今要起兵讨逆,希望他能跟从自己。”

“可刘裕却说‘将军拥兵数万却望风而降,如今桓玄已经得志威振天下,朝野之中无人不对将军大为失望,想要起兵连个借口都没,事情如何能成,如果你一定要反,那我只有解甲归田,不敢效命。’说完就要回京口,路上碰上何无忌,也是不辞而别,和那刘裕一起走了。”谢晦接着说道。

“连刘裕也离他而去了啊。”沈虔子感叹道。

“刘牢之还不死心,移兵班渎,想要占据江北对抗桓玄,又召集众将问策,参军刘袭就说:‘天下唯有一个反字最悖情理,将军往年反的王恭,近日才反的司马元显,如今又要反桓玄,一人三反,如何取信世人,立足于天地之间呢?’刘牢之被他说的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刘袭说完扬长而去,其他将士也纷纷离散。”

“刘牢之没有办法,只好派儿子去京口接取家眷,岂料刘敬宣又因雨耽误了几日。刘牢之见他逾期未还,以为他已因机谋泄露被桓玄杀害,于是不敢停留率众北逃,到了新洲,眼见部众散尽,又怕桓玄追来,心灰意冷之极,竟然上吊而死。不久刘敬宣赶到,都来不及安葬父亲尸首,就急急的渡江逃往广陵投高雅之去了。”

“哎,想那刘牢之一世英雄,结果竟落了个如此下场,真是世事难料啊。”沈虔子听完唏嘘不已。

“还好刘牢之手下还有几个亲信将领,将他收敛入棺,代为操办丧事,归葬于丹徒。可就算这样桓玄还不放过,将他开棺斩首,暴尸街头。”

“这……桓玄做的也未免太过分了些。”沈虔子摇头道。

“这还没完呢,桓玄解决完了刘牢之,接下来就要开始对北府兵进行清洗了,什么高素,竺谦之,孙无终这些没有逃走的人,怕是全在他的名单之上,早迟都要被他干掉。

“啊!”沈虔子听到仇人高素名字,不由一凛,抬头看见谢晦正望着他,忙掩饰道,“想不到桓玄这般心狠手辣,这就要对这些北府旧将动手。”

“这是理所当然的啊,政治这东西,向来都是斗得你死我活,从没什么折中方案的。”谢晦不以为然道。

“对了,那刘裕将军呢?他也会被清算吗?”

“刘裕啊,哼哼,说起来他倒是滑头,早早就与何无忌离了刘牢之,主动放弃兵权投了桓玄,如此审时度势之人桓玄也没理由杀他,况且他又屡建军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