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铁料(1 / 2)

战辽东 白河蟹 2441 字 2016-05-28

牛岛。

二十多天前那场惊险的保卫战中,除了癸字哨被抓之外,牛岛上还战死了七人,伤了二十多个。

战死的烈士陈尚仁给他们的家属每家发了三十两银子的抚恤金,还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仪式;而伤者则集中到城寨中救治,药材准备得很充足,几个重伤员总算把命保住了。

如今大半个月过去了,保卫战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牛岛又恢复了往常的节奏。

烟场女工们一如既往地裹着卷烟,楚凡当初定下的奖惩规则这两天又被徐婉云细化了:速度最慢、次品率最高的两个小组,不仅仅是伙食标准减半,每个组员当天的工钱还要扣两文,扣下来的钱用来奖励做得最好的第二和第三名;点卯制度也更加完善,无故迟到早退的女工,同样将被扣除一文钱……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总之在徐婉云的管理下,烟场的效率持续提高。

有了徐婉云这个好帮手,陈尚仁现在都不怎么管烟场的细务了——约定好九月份要交到加藤家的那批卷烟现在就已经全部生产出来了。

兵器组的工作进展也非常顺利,自从那天实战以后,唐吉牛和孙和斗又根据实战的经验对燧发鲁密铳做了微小的调整,在孙和斗看来,现在的燧发铳已经可以大量生产了。

而钢铁组也已经试制出了四种不同的钢材:依据硬度不同,孙和斗与王登海商量后,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刀刃钢、刀身钢、甲叶钢和仅仅比熟铁硬一点点的软钢;四种钢材生熟铁料的配比、锻打次数、淬火方式等等都已经详细记录下来,只要照着做,钢材的品质就基本差不多。

小学堂也已走上了正轨,至少在白天,牛岛上是再看不到到处疯玩的孩子们了——十五岁以下的总共42名孩子不管男女全被赶进了小学堂里上学。

而孩子们学得最多居然是算学,这也没法子,现在岛上能教孩子们的人里面,除了张子玉和他那位名叫童明甫的师弟外,其他都忙得四脚朝天,哪有时间教书。

而张子玉、童明甫二人恰恰又对算学无比痴迷,尤其是楚凡临走前给他们大略说了说代数和几何的一些基础知识后,二人更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所以这些日子二人几乎天天待在小学堂里,把自己悟到的代数、几何知识毫无保留的交给孩子们——教学相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二人在教孩子们的同时,更加能激发他们自己的灵感。

楚凡临走时,一再交代陈尚仁,让他每天都要抽点时间去教孩子们发蒙——也就是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等等。

可陈尚仁毕竟是整个基地的总管,事无大小都得管,哪里有时间去教书?好在三天前他的家人终于被接到了岛上,他大儿子陈忠耕今年二十七岁,虽然还是个白身,却也是一路苦读过来的,陈尚仁便让他进了小学堂,专门教孩子们传统蒙学。

家人到了身边,陈尚仁心里更踏实,干劲儿也更足了。

可他光干劲足没用,好些问题不是他就能决定的。

现在牛岛最大的问题便是铁料不足!

这个时代的铁料,简直就相当于后世的军火!大明朝廷对于其他也还罢了,铁料和粮食盯得极紧,生怕有人偷运到辽东鞑子那里——这船一出海天知道最终在哪儿下货。

所以首先是生熟铁料很难弄到,尤其是大宗货物;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价格奇高的现状。

六大家在闽浙两广一带的关系倒也是盘根错节,每年暗地里也有几万斤生熟铁料的出货量,可全被倭国高价吃下了——倭国本生不产铁,所以对铁料的需求量非常大。

上次楚凡以准姑爷的身份,和李国助他们磨叽了半天,才弄回来两千多斤铁料——当然已经全部被王登海变成各个型号的钢材了。

现在陈尚仁向李国助写了好几封求购铁料的信,均被对方已各种方式婉拒了——这也难怪,六大家和倭国的生意做了这么些年,像铁料这种高利润的货物那是轻易不会转换门庭,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商人,信誉看得相当重。

没铁料,陈尚仁可就抓瞎了。这牛岛基地的建设到处都要用到铁,更别说随着燧发鲁密铳的定型,唐吉牛他们马上就要开始着手批量生产了——一根鲁密铳管,至少得消耗十来斤刀身钢,而一斤刀身钢至少得消耗生熟铁料两三斤!

陈尚仁粗略估算了一下,到年底,尚需至少一万斤铁料,才能保证牛岛基地最基本的建设。

如何搞到这些铁料,陈尚仁倒也想到些办法:其一便是六大家——他陈尚仁的面子不够,楚凡面子总该够吧,一万斤不敢说,再怎么挤出个两三千斤还是有可能的。

其二是朝鲜。朝鲜是产铁的,虽说对铁料的管控没大明这么严,可也同样不好弄,再加上陈尚仁他们在朝鲜就是两眼一抹黑、什么现成的关系都没有,搞铁料就更加难了。

难归难,陈尚仁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牛岛保卫战之前,他和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