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百姓岂能明了?”
凌寒点了点头:“此言不虚,倒是凌某太拘泥于书本了。”
虽说身处这个时代时间不长,他也察觉到百姓们交谈言语,并非是什么跛脚的古文,反而倒是十分接地气的市井语态。
无论是史书,还是后世研究的参考文献,都是古代读书识字之人所编撰,那么自然是以文人角度去编织语言风格。
殊不知文人有文人的阳春白雪、咬文嚼字,百姓也有百姓的下里巴人、通俗俚语。
正如同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各地方言可谓是各具特色,但是流传下去的语言记载,只能是标准国语普通话。
难道就要说,二十一世纪的华夏,百姓日常用语都是普通话,就不能是乡村气息十足农家话?
凌寒见过不少作者,以古文文献为风格标准写作,声称还原古代风土人情,并堂而皇之地说这是历史的厚重,殊不知那只是文人阶层的风土人情。
如此病态心理,却自称有历史深度,岂不可笑至极?
“史书?如同老尼姑的裹脚布,那真是又臭又长,措辞晦涩难懂,记录欲盖弥彰,也只有酸腐之辈才会视如经典。”
“这个……咳咳!”凌寒一听这话,顿时干咳了一声,“阁下所言虽颇有道理,凌某也十分认同,但也未免过于极端了些,你我所论话题虽已偏离,但凌某不得不说,阅读史书并非是要笃信什么,也并非是要质疑什么,而是为了领悟历史千年兴替与人生道理。”
凌寒后世闲暇之余,还是一名小说爱好者,曾经写过网络小说,十分巧合,他写的就是以宋朝为背景。
当时小说在称呼上,曾遭到不少网络砖家抨击,认为他在使用称呼上太过于脑残。
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大人一词,在宋代乃是泛指子女尊称父母长辈,并非是见到官员称呼大人。
对此,凌寒做过辩驳,但却被直接无视。
但他此刻身处宋朝,民间却是此风盛行,市井百姓就是这样称呼。
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纲便是准则、是天。而皇帝距离百姓太遥远,所以又有官为民纲,于是有父母官与青天之称,既然官为父母、青天,那么百姓将官员称之为大人,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所以民间俗称自有文化,单凭几页史稿所载,显然是以偏概全了。
虽然觉得被史料坑骗了许久,但凌寒却不全盘否定史料价值,其中华夏五千年兴替之精华,是值得感悟与研究的。
“哦?倒是有趣!”隔壁男子没有出言反驳,“小子,你还尚未道出姓名!”
“凌寒,不知阁下尊姓大名?”
凌寒这一问,对方并没有回答,牢房里再次寂静。
翌日清晨,牢头前来传唤凌寒。
(第一更,本章啰嗦,只为回击砖家,为了弥补水字数,稍后继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