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青楼
半刻辰后,李淳一行人从长安外一大街一间颇为讲究的珍奇铺出来,这会儿他们手里有了钱,连腰板也挺直了许多。
整整九百两,谁能想到李青的所画的那副山河图,出手给那家店掌柜竟然有高达九百两的回报。
甚至于即便如此,李淳依然能从店掌柜的口风与态度中推测一二:自己还是被对方给宰了。
后来李淳才知道,他那位哥哥李青自幼便名满京师,因风流倜傥、学富五车而受到京城内才子佳人的极力推崇,不知有多少自诩风雅的学子处心积虑地想参加李青的诗会,也不知有多少未出阁的大家闺秀做梦都希望能与结成连理。
只可惜,李青的诗会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参与其中的,就算是哪位朝中大臣的子侄,若没有足够的才学,也难以受到李青的邀请。
正因为如此,京城里的才子佳人们都将被李青请到参加诗会,亲眼鉴赏这位世子的墨宝视为京城最具风雅的事,竭力地吹捧,以至于李青的墨宝在京城里极具名气,被有钱的富豪们争相收藏。
但遗憾的是,李青贵为当今大唐天子最宠爱的世子,既不缺钱也不愿自己的作品沾染铜臭,因此,他除了赠送几幅字画给相熟的知己外,几乎不在京师的市面上流传,以至于售价逐年攀升。
毫不夸张地说,李淳是铁定吃亏的,因为他偷偷顺出来的那副画,上面还盖着他兄长李青的印章,随便卖卖都值千两白银。倘若运气好碰到一些附庸风雅的权贵富豪,可能售价还要更高。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几百两的回报,李淳已经很满意了,毕竟他以往一个月的月俸才多少?按照大唐祖制规定,他们的月俸大概是朝中一品朝臣的七成多点,折合银两大概是五百多两,年俸六千两左右。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这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毕竟京城的百姓一家几口一年到头的正常生活开销也不过百来两银子,六千两银子,足够他们生活六十年!
可是对于生活在宫中的皇子来说,一个月五百多两银子实在不算什么,毕竟随便打赏宫内的小太监都得五到十两,要么就别差使他们办事。除此之外,还有寝阁的维护、采购,置办新服,还要养护各自的宗卫,这些乱七八糟的开支都加在一起,一个月五百两只多不少,以至他们普遍都需要各的私下接济,否则还真的很难维持一贯的“上位者的优雅”。
这些白银,哪怕换成最大的五十两锭银,也有足足十二锭,折算下来几乎相当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孩重量。
因此,当时李淳向那家店掌柜兑换了一些五两与十两的锭银,二十两与五十两的银锭只拿了几个而已。
一来五两与十两的锭银才是市面上最普遍使用的,二来,分拆之后也方便携带,否则真叫一个人背着足足六百两银子,相当于叫一个人背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到处跑,时间久了,即便一个二十出头的壮小伙也吃不消。
这一拆分,每一个人都揣那么十几两到几十两银子,一个人的压力那就大大减低了。
“管家,你是长安本地人,你可晓得京师内最出名的……那啥,在哪么?”
出名的青楼啊!
管家虽不情愿领着自家殿下到那种烟花柳巷之地去,可是既然李淳已经决定下来,他也没有办法。
他想了想,说道:“长安外的一侧,似乎有一幢比较知名。”
那里是长安引附近一条江流之水通入城内的人力挖掘而成的渠。因为此地乃大唐京师长安的护城河,甚至于为了保护渠水,大唐刑部还出台了相关的刑律。
比如禁止向渠内丢抛脏污之物,禁止在渠水中沐浴、嘻戏等等。
“这个地方,我知道在哪。”
一个人兴匆匆地就想给众人带路,岂料李淳却打断了他。
“先不忙。”李淳摆摆手,似有深意地说道:“咱们先在城外随便逛逛,顺便甩掉身后的尾巴。”
他们闻言一愣,下意识地望向四周。
期间,管家小声问道:“殿下,莫非有宫廷里的人跟着?”
“呵。”
李淳淡淡一笑。虽然他也并不清楚身后到底有没有的人跟着,监视着他们,不过仔细想想,今日他们第一次出宫,他那位爷爷、当今大唐天子按理来说必定会高铁派人远远跟着,暗中监视他们今日的行程。
要是让当今大唐天子晓得他们这帮人今日去了烟花柳巷,这还得了?
“走小巷。”
隐隐是领队人物的管家低声说了句,众人心领神会,带着自家世子迅速钻入了一条小巷。
果不其然,他们刚走,街道对过就走来几名寻常百姓打扮的男子,一个个看起来眉清目秀、缺少男儿阳刚之气,一猜就晓得是宫中的公公。
“……”
领头的那位较为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