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军情不利,这件事非同小可。
不可否认,实际上近些年来,大唐与吐蕃也并非是秋毫无犯,但说到底,是陇西郡的局部战争,,每一天都是在打仗,在吐蕃契比明独断乾坤,在吐蕃也不过只是契比明的独断,并不能代表整个吐蕃对大唐的态度。一些平民还是喜欢和平的,因为流血就要死人的。
毕竟据在吐蕃境内的细作所打探到的消息才得知,吐蕃目前依旧是将西北边的突厥视为最强大的敌人,毕竟当初突厥与其他的三国联军攻打吐蕃,吐蕃深以为耻辱,随后来引唐军攻灭突厥,让突厥一分为二。
契比明对唐朝天子有着无比的恨意,因为他的父亲死于对唐朝的战争,唐朝皇帝让自己的父亲客死他乡,让整个吐蕃感觉悲伤,那么对于整个吐蕃来说,唐朝和突厥都是发誓不共戴天的仇敌,毕竟吐蕃主持的三国联军,曾经险些迫使唐朝加强黄河的兵力,差一点被迫迁都,这对于对方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在唐朝至少目前没有哪一个帝王是这个样的。
但话说回来,唐朝终归是坐拥四方之地的大国,吐蕃若是能在这个富饶的国家啃下一块肉来,那也是不会绝对拒绝的,毕竟来一回就要发点财,不然过冬怎么办?
毕竟西域诸国是与吐蕃接触的国家,东突厥已经被灭,而羌族这个不大不小的部落,历来都是唐朝的附庸、盟友,一旦开战,吐蕃必将他们游说,一起打唐朝。
相比较而言,如今的唐朝军力实力并不如吐蕃,这无疑会是唐朝北上争霸一个相对较为困难的对象。
毕竟远交近攻嘛,如今的唐朝要想继续扩大疆域,就只有找西域诸国,或者少数民族部落。
而如今,唐军在北地确实是不修不整,官员贪污成风,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吐蕃打着救人命于天下向唐朝进攻。吐蕃各个王公贵族聚民心,让部曲们都参加战争。
似吐蕃这种王公贵族把持着整个国家国运走向的国家,贵族的意志得到最大的体现,当吐蕃宣布对唐朝宣战后,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当即开始运作,一时间涌出许多类似比利这样的吐蕃王公贵族,他们在陇西南侧聚集兵力,对唐朝展开攻势。
既然是吐蕃唐朝的全面战争,那就不可能只局限于一地,据唐朝兵部所得知的消息,这次吐蕃对唐朝的攻势总共可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陇西战场,包括陇西三关,这段唐朝用来抵御吐蕃入侵的唐朝的北长城,在这一大片两国边境疆域即将沦为战场。
第二个是南部南诏国战场,吐蕃的另外一名上将军菲力辅助南诏将战火烧向了唐朝南部,唐朝攻灭南诏所得的土地,企图将这里的领地吞入吐蕃和南诏的版图。
同时与吐蕃、南诏两个国家发动战争,说实话以唐朝的实力是办得到的,但即便如此,唐朝也不会傻到同时面对两个劲敌,只要西域诸国袖手旁观,吐蕃的兵马也不过是摆设罢了。
一封又一封的告急军报,几乎是毫不停歇地送往唐朝长安。
尽管唐朝边疆的将士们死死守着陇西三关这一条边境,可奈何比利借舟船之便绕开了唐朝的雄关,横渡天水,将战火烧至了唐朝境内。
成封和树垌两地相继失守,再上东便是黄河,那是大唐的腹地,一旦黄河失守,就意味着唐朝失去了黄河水的地理优势。
而另外一边,吐蕃菲力亦挥军攻打,攻破小川县和大川县、滑城,唯一庆幸的是,CD这座重城仍在唐朝的手中,犹如一颗钉子一般死死钉在菲力面前,使得这位吐蕃一族的王孙公子难免有些迟疑:究竟是花大量精力攻克CD呢,还是不顾CD,直接攻入大唐腹地。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局势对于唐朝而言是极其不利。
消息传开了,整个长安阳闹翻了天,也不晓得究竟是吐蕃的细作还是唐朝野心家,将吐蕃即将攻至长安的谣言传开了,致使唐朝人心惶惶,即便是朝中大臣们,亦不由地为之慌神。
虽说唐朝天子很及时地禁止城内传播谣言,并使刑部带兵卫严查谣言的来源,总算是遏制了这股谣言的传播,但依旧显得无济于事。
为此,唐朝天子将参与讨论的诸位朝中大臣请至了未央宫。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讨论十分可笑,明明吐蕃都攻到国内来了,还要考虑打不打?当然是打咯!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轻易能做出决定的事。
要知道,吐蕃的疆域只是唐朝的四分之一左右,边军待在山海关,防御其他的民族
唐朝疆域辽阔,是吐蕃的八倍,国内军队的总人数,也是魏国的数十倍,因此唐朝可以毫不在乎地拿出二十几万军队与吐蕃开战,但是唐军实力不济。
真是失策……
坐在龙椅上,唐朝天子疲倦地揉了揉脑门,他可能还有八个月就挂了,还发生这么多的大事,真不让皇帝省心。
望着殿内的臣子们吵吵闹闹地,唐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