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归于平静(1 / 11)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说的是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而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却安稳如盘,亿载未动,万劫不摇。磐陀石顶巅平坦,常见有二三十个游客在其顶上嬉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

磬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石上有“磐陀石“(候继高书)、“大士说法处“、“金刚宝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题刻。磐陀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大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池夜月

?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池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将池一分为二,成为东西莲花池。池周围设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栏。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衬映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法华灵洞

在几宝岭东天门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径拾级而上,过芳草茅篷(现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这里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嵌空刻露,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漓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天福地“、“普陀岩“、“东南天柱“等题刻。

游普陀山不可忽略法华洞的奇特景观。前人认为即使选景,法华也属佳境,如明洪陈斌诗云:“游山须选峰,峰峰必造极。试问何处佳,法华最奇特。“

古洞潮音

?

潮音洞在岛东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怪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勒于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若遇大风天,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令人叹为奇观。

朝阳涌日

?

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窈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入海。洞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堪叹观止。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鸣其下,如千百种音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朝阳洞毁于民国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并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古色古香的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建在朝阳洞之西上方,濒临瀚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设购物、休息、观海三个大厅,周壁陈列“三十三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大、小根雕观音佛像百余尊,为海天佛国新增一独特景观。登阁观日出,眺望东海,更是景上有景。

揽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千步金沙

?

千步金沙习称千步沙,在普陀山的东部海岸,南起几宝岭北,东北至望海亭。普陀山东侧的一条循山道路名“玉堂街“,街右沿海即为千步沙,南面过朝阳洞为百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