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张主任张书记(1 / 2)

咱村的那些人 院丁 2220 字 2017-10-25

张主任张书记

从解放起,咱村的张家人就在咱村隐身了。看看那几个大户。张大贵一直在村里,几个儿子拼命劳作,也不过是勉强顾得吃喝。动辄就把张大贵和小老婆拉了批斗,一家人从大到小在村里失去了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权利。大女儿人高马大,模样周正,还识字。一心要求进步,一天到晚钻在妇女会里。合作化后期嫁给了县里来的工作队。张大贵的几个儿子只留在家里一个,老大老二老三全都招亲出去了。张小家在人间蒸发了。张士敏低头做人。整个老张家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了不算。张家毕竟人多,年轻的后生说着话就茂茂堂堂地起来一茬。王老汉并不理会这些事情,谁能行谁就来吧!反正自己的儿子也不准备在村里赶牛后半截。孙小档可是感到分明的威胁,自己大字不识几个,虽说跟着王老汉学了不少人情达练,上下左右都玩得转。可要想红旗不倒,怕也得早做打算。可怎么才能不显山不漏水的化解这一问题呢?孙小档挂上了心。嗯!机会来了!

那年征兵,本来征兵就是自愿。可孙小档偏在公社的征兵动员会上大唱高调。那时王老汉已不在村里,村二把手不爱吭气,孙小档一人说了算。观念决定格局,那时的人刚从战争的阴影下挣脱不久。老年人只想延续多子多福的旧梦,对保卫国家总觉得离自己还远。年轻人倒是不忌讳这个,都想走出去闯一闯。其实要说这主意,根子上还是小翠想出来的。那年村里的李担子和富农家张子善因为稍门外头的茅子地方吵嘴,要现在说那就是李担子不对。稍门外的空地吧,垒茅子就垒茅子吧。那你往自家门前垒一些,偏偏这李担子把茅子垒到靠人家张子善的稍门正对。张子善出来也不敢说这地方解放前就是他们家的,只说了一句话,李担子你不干人事!孙小档去了把张子善训了几句,老汉没敢吭气。但老汉的三个儿子就在当场,那冒火的眼睛着实让孙小档不寒而栗。倒是后来李担子茅子垒了半截也没垒下去,那是李担子的老婆骂李担子,说那茅子你一个人上去。真不是人事!张子善老汉等事情过后,在那里栽了几棵梨树。结了果的那年,趁李担子不在,张老汉还叫人给他家送过来半篮子。在家里孙小档就没少提这件事,但提的重点当然是张老汉那门扇一样的三个儿子。有回小翠随口就说,小档!那还不好办?谁不听话就派到外地去干活!哎!还有一招,不行让他们去当兵,反正他们成分不好,也提不了干,瞎混几年。说者无心听者有心,这不孙小档开始了他的移能人计划。张子善老汉几代单传,到了他这一辈在外做买卖娶了个蒙古媳妇。这才换了门风,接连生了三个儿子。一听说要儿子去当兵,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啥道理都不好使!那时不兴什么村民代表,但情况也都差不多。孙小档主持召开了村支部扩大会议,强调要把此次征兵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等等。别的人不知道出了啥事,还以为咱国家要和哪国家干仗价!孙小档从那年起一道征兵就打了鸡血似的兴奋,隔三差五的往公社里跑。那时已有了自行车,据说孙小档就没学过骑自行车。他个子大腿长,跨上去寻摸了几下就会了。那一年,咱村走了八个兵。邻近的大李村那是少说也有五千来口人吧,才走了三个兵。张大善人差点没气死,老二和老三只差一岁,都初中毕业。两人都要响应祖国的号召去当兵。为了形成榜样效应,孙小档带领村里的头头脑脑专门在张子善家开了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张家两个年轻人的革命热情,推动了全村的征兵工作。经过他的工作,征兵办破格同时招收张家两兄弟入伍。并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张家兄弟同时走上治理海河的大工地。由于两人都有文化,一个在汽车连开汽车,一个在机修连修汽车。还有县里那地方招个啥工,孙小档都打听得门清。我说同志们那,要在现在孙小档就是安置就业的模范乡村干部。可那时不一样,农民们守旧,都不愿意出去闯。在家喝糊糊也罢,都觉得得劲。把人送出去,尤其是把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后生们送出去,成了孙小档治理村庄的一个重要手段。有的人背后叫他“孙瞎(哈)子”,不是说他眼睛有问题,而是说他心眼子不好。后来据不完全统计,孙小档主政期间,全村共出去当兵的后生二十三人,差一个就两个班。以各种名义招工三十七人,有铁路修理工,搬运社工人,建筑工,涉及不少行业。后来这些人从了商发了大财,有的人老了拿着退休工资。提起孙小档,褒贬各半。张家两兄弟,退役后都分配了工作。改革开放后办起了本地第一家汽车运输公司,现在经营着两家超大规模的4s汽车专卖店,富得流油。张子善倒还长寿,九十几了前年才去了。前几年提起孙小档还是一肚子气!他孙女说要不是人家使坏,咱家的买卖能做这么大?张子善就笑了。

可有一个后生,张家门里的后生。孙小档始终没把人安排的了,那就是张居文。他是个初中毕业生,毕业回乡参加劳动。他老父亲在集体的粉坊里磨粉,家里也捎带搞一点副业。说实话孙小档开始就没有注意他。注意他时已过了参军的年龄。居文有个弟弟,后来听了孙小档的话参了军。农村中当时都是体力较重的活计,五十过头的人就是老汉。村干部的更新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