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管理区长孙小档(1 / 2)

咱村的那些人 院丁 2095 字 2017-10-25

管理区区长孙小档

孙小档这个名是咋来的,孙家夫妻中年得子。自然是细心喂养,以图传宗接代。临到孩子满月那天,碰上漫天飞雪,孙小档他爸早起就挑了担子去卖豆腐。还算有幸,邻村的王家大户给孩子闹周岁,豆腐不大够叫人寻了半道上。孙老汉不仅顺利拿到了豆腐钱,还单外接了王太爷的十个铜板的赏钱。管家还把他引到后灶间,把昨天剩下的炖菜让他吞了个够。临走还给他包了一块带点肉丝的骨头。孙老汉兴冲冲的赶回家,老婆子喊他抱了孩子到村里街上去撞名。咱村就是这样的兴俗。可大家想上一想,那是个大雪天,孙老汉抱着儿子走在大街,大街上哪有个人毛呀。还亏孙老汉今天肚里有食,脚步迈得开。可又怕冻了孩子!走到张大贵大门这里的时候,孙老汉就后悔了,张大贵今天肯定到王家吃席去了,哪能撞见人呢?正寻思着往回返,身后一条半大的黄狗撵了上来,冲着孙老汉父子叫了一阵。孙老汉抱着孩子回到家,老婆问他叫个啥名?孙老汉说叫小档。又说原寻思着到张大贵那一片跑一下撞个运气,没想只撞到撞到一条狗。就算让狗挡了一下吧!就交个小档吧。后孙小档入党时改名孙向党,这是后话。孙老汉说其实那年月,狗对穷人也不眼热。那天那条狗之所以对着他叫,多半是因为他身上在王家沾了点腥味,就是那块猪骨头惹得。斗争张大贵的事后,小七要把这事整成张大贵放狗咬人。孙老汉那时已不在了,孙小档说了,我爸说那是条黄狗,不是张大贵家那条。嘴笨的像个包袱,难怪混混小七就不服他,凭啥小翠能分给他不能分给咱!

现在很都人说起翻身两个字就像喝了一口白开水,翻身就是人睡着一个姿势久了换个姿势呗!像孙小档这样的人当年翻身两个字对他们而言可不是那么回事。翻身!孙小档,从出死力的抗活的。一下变成了村里像样的人。王老汉从第一次孙小档开过会后,就吩咐人给孙小档换身衣服,那年正值秋天,妇女会那帮老娘们就找没收来的长袍短褂,拼凑着给孙小档弄了两身。又让人带着孙小档去古镇的澡堂子洗了一下。当孙小档再回到村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敢认他。孙小档从第一次开会后就搬出了他家摇摇欲塌的高梁杆抹泥的土窝棚,搬到了张大贵家也是全村唯一的一座小土楼里。后来还成了他的洞房。也难怪小七口口声声,满心的不服。肯定的,解放前,小七见了孙小档还笑话小档哩!小档呀!你一个球人干个啥劲哩?咋!能干得讨下老婆?你看我!随便混到那里吃饱就行了。费那劲干球哩!。。。。。。孙小档那肯听那,听着都觉得脸红。原来西头神汉家就想要孙小档做儿子,孙小档嫌他名声不好没答应,邻村也有人家境殷实缺儿子的想招他。就是没碰上真给人办事的主,要不早成了。孙小档和小七从阶级成分上来分析有着根本的不同。那时的定义非常明确,孙小档是属于劳动群众,是赤贫。也是当时土改依靠的中坚力量。而小七则不属于劳动群众,是流氓无产者,是土改斗争和改造的对象。你不看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说的头头是道,比起那些亲历者,连个小脚趾头都算不上。是他们书写和创造了历史,我们顶多只是个看客。还有一条铁律,那就是历史不容假设,现在有些头重脚轻的家伙,动不动就我要是他就怎么怎么。其实写小说的人百分之百都是假设家,小说的特点就是虚拟,有人点赞就好了。

王老汉在咱村只有我一个人这样称呼他,咱村人都习惯叫他王串子。也就是钱串子的意思。有脑子的人其实在生活中显露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用。王老汉才到咱村里,是以一个种地把式身份去的。连续三年收了麦又收绿豆,村里人都传神了。于是人们跟着学,王老汉就不好好种地了。结果也神紧接着的几年,雨水不听使唤,很多人种绿豆还赔上了种子。贩起粮食来,小本生意只能赚个吐沫星子钱。谁料想就碰见了贵人,从此手头宽展了起来。许多人听见说王老汉又叫王串子,就以为王老汉八成放过高利贷。还真没有!但解放前王老汉那里真是咱村的借钱中心。乡亲们谁有了紧就去找王老汉周济,钱并不要利息。只是要写上来年换粮食若干,最多五块大洋。王老汉说多了也没有。结果王老汉这粮食生意就做活了,根本就不用愁粮食来源。其实更大的是落下了公正可靠的好名声。在战乱的年代里,王老汉更看出了露富带来的可怕后果,他坚守一条原则,绝不置地盖房。自己的那点钱还都在众人手里。那时兵灾一紧就得逃出去,啥都是扯淡,除了自己的命。在日伪时期,王老汉帮国军倒腾粮食,外加提供情报。就是别人知道了也可圈可点。关键是预付款定粮食使王老汉成为咱村的一号人物。咱村最早的共产党就是后来的区委书记大丁,他来咱村就是王老汉接来的。原因很简单,几个孩子大了没地方念书写字,后来古镇的小学老师大丁说愿意给孩子们扫盲,不要钱管饭就行。先是晚上来,后来礼拜天还来,村里张大贵等大户也把他们的孩子弄来学写字。你想时间一长,王老汉不就长了共产党员了么。只不过王老汉没经历多少艰难凶险,家中的余粮肯定是做了贡献的。王老婆子在世时烙一手好饼,最绝的就是玉米饼也好吃。你想哪缺吃少喝的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