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张士敏(续)(1 / 2)

咱村的那些人 院丁 2422 字 2017-10-25

土改的时候,人们认真对照政策要给张士敏定个成分就很难。你说他是地主吧!他统共才三十来亩地。你说他没雇长工吧,他还真雇过一个半聋子老汉给他养马。加上他住着一个两进的大砖包院,再加上老有人说敌工团的是肯定和他有关,农会的主心骨王老汉提起这事都直挠头。下一步吧!下一步吧!一直拖着。

突然有一天,王老汉宣布要确定张士敏的阶级成分。他的理由别人听了都很含糊,可也找不出啥东西叉住他。只好听他的。张士敏糊里糊涂定了个中农成分。搬出了大院子,住到园里两间还算说得过去的房子里,马也交了出去。养马的老汉搬进了正房,一到晚上还是过来寻他。地给分了,养马的老汉和他的地连在一块。张士敏的马交出去的时候老汉留了一匹,土改后就经常见老汉赶着那高头大马在地里忙活。张士敏就还是一个人待在园子里的屋里不出来,老汉甘心情愿的替他干着干那。合作化时两人入了社,张士敏才不得已干些农活。大跃进时老汉死了,张士敏发的丧。

王老汉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就被抽到了县里的中心粮站干了副站长,原因是他懂得粮食。实际上用王老汉自己的话说他不仅懂得粮食,更懂得人。张大贵最后有二女四子。但他的孩子的命运和王老汉孩子的命运形成了天壤之别。这是后话。王老汉还是不停地回村里,老婆娃还住在村里,王老汉的老婆生了三个儿子之后就再没有开怀。大儿子王老汉先是弄到粮站打杂,后来转了正,再后来娶了城里媳妇。二儿子又步哥哥后尘,先打杂后再安置。可这三儿子可就黄了,王老汉也没个日天的本事。二儿子的事还没弄顺,这不三儿子也近二十了。整天在村里造反,造出了一段邪乎的奇缘!

再说张士敏的宅子,也不知哪里摆的不合适。几代单穿,人丁不旺。先开始分给几户少房的人来住,可就是接连生病。于是纷纷搬走了。倒是有人想拆房着哩!可也不知因为什么没拆成,最后这院子里就剩下张士敏和养马老汉。生产队成立后,老汉搬去了饲养处就再没有回来。王老汉的三小子王军出场了,人的指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培养孩子这个方面。大哥吧!上了班了,取了个洋气的嫂子。二哥吧!现在也进了粮站。。。。。。凭什么就让我修地球呢?我才不干哩!对!一天也不干。不干我总得干点啥?造反现在最流行,就造反呗!说实话,王军在村里带着一帮比他小两三岁的孩子瞎胡整,几乎没人理他们。一方面抓革命促生产平田整地任务繁重,二是当头的很看重王老汉的面子。只要不整出什么幺蛾子,就瞎溜达吧!这是初冬的一天王军跟这几个革命小将到街上乱喊了一通革命口号。看着人们上了地,村子空荡荡的也没什么意思。几个人排着队从东头往西头示威般的走去,张士敏的院子他们不知经过过多少回。但今天在王军的眼里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他摆了一下手,队伍停了下来。他小声安置了几句,队伍散开,几个小将猫着腰快速冲过去。院门只是搭了一个铁丝钩,进展顺利。很快他们就搜索到张士敏住的那两间房里。这里的环境刺激着这群半大孩子的每一根神经,这太像是电影里演的抓特务的场景了。他们在王军的指挥下,撬起了几块松动的方砖。这群小伙伴惊呆了!油纸包裹的手枪,一套黑色的紧身衣,带绳索的抓钩,发黄的证件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满足着孩子们当英雄的愿望,尤其是王军。他觉得自己骤然间高大了起来,那一刻他连进北京见***的心都有,哪里能想到差点害死他的父亲---王老汉。

一切的一切来的是那样的突然。平田整地的大会战,红旗插满,人山人海。忽的喇叭里的革命歌曲《五指山万泉河》停了。几个基干民兵荷枪实弹走到了正在费力给平车装土的张士敏面前,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大声宣布。将国名党特务张士敏抓起来,张士敏!老实点。两个拿着绳子的民兵走进张士敏,绳子刚贴上张士敏的身。也没见张士敏怎么动了一下,两个壮小伙子就被一左一右抛了出去。上!一声令下,一群基干民兵扑了上去。那天下午,王老汉正好请假回家,目睹了这一切。他晚上没有回家,只是草草的了解了一下情况,就返回了中心粮站。

第二天王老汉带着打好的腹稿前往公安局。面临他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但他刚骑车走到中大街,就听到有人议论说那国民党特务真硬呀!你问他什么就不说,只自己说了一通事,就碰墙而死。王老汉心里松了半口气,等走到公安局,见领导并没有盘问自己什么,这才放下了心。

处理完张士敏的后事,王老汉在秃秃的坟头上呆了半夜,当然是后半夜。与张士敏的一幕一幕都清晰地浮现出来。有一会王老汉去找老乡送情报,远远看见一个背影,问起老乡被他支吾过去了。土改时,张士敏找到王老汉,向他亮明自己就是敌工团团长的身份。并说自己已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请王老汉帮他过关。见王老汉在犹豫迟疑,张士敏只能说出王老汉的秘密。并说都是为抗日出力哪有什么罪!于是两人订下共守同盟。这一切是在二十一世纪某小说的章节里出现的,而小说的作者是王老汉的孙女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