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楔子(1 / 2)

咱村的那些人 院丁 2152 字 2017-10-25

咱村里的那些人

一楔子

先说咱村,村子不大不小,两三千口人吧。坐落在北纬35度,东经110度。大家说你这准也是不准,回答是不太精确。我村西南八公里有座古镇,少说也有个一千多年了吧。为啥?据说唐代的著名大将尉迟敬德的老家就是我(哦阿连读)这(之哦连读)儿的。至今这里还流传着尉迟他老人家跑马圈地的故事,记得那年我去河北办事,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那时分我们正好在一农家小院里坐着,院门大敞着。我灵机一动指了指院门上张贴的尉迟讨老人家威风凛凛的帅照,对方茫然。没文化!我心里说着,但脸上咋能表现出来呢。于是开讲,说实话那桩生意能做成,大致就是沾了尉迟他老人家的光。不仅如此,那个河北人大刘第二年就开着车来到古镇,也就是那年我知道了古镇的坐标。北纬35.48度,东经111度。更难得的是,现在大刘的女儿研究生毕业也来到我们地委工作。和我见面,还调侃我,我来这里都是你煽乎的。我觉得很冤,钟灵毓秀摆在那,用煽乎吗?

我很早就想写写村里的事。可一直不敢写。为啥?是咱村的知名度排不上号。在咱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四个带李姓的村子。村子的起源各有各的说法,现在也不一定李姓占主导。最可气的就是西边的大李村,人家就敢说人家是李牧的后裔。其实整个县最有据可考的与李牧能扯上关系的村子是孝村。那里应该是李牧的墓地,留在那里的是李牧的偏将带领的一干守墓的人。可能是李牧的家里人,也可能是李牧的死党。因为要常年戴孝,故名孝村。大李村说是李牧的后裔我就是有点不深信,心里想着吧其他三个村的各种互相不一致的说法其实才可信。大概这四个李姓都出自于孝村,因为李大将军的虎威他们分支后都用了李姓。大李这一支可能真姓李,也可能只有他们不姓李。但人家占尽风水,人丁兴旺。现在已是个近七千人的大村,直到前几年,人们的名字里还能看到多少多少代。我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我不敢肯定,但就这个想法我根本就不敢公开说,怕给自己找麻烦,甚至是挨揍。东边的李现在王姓居多,北边的李刘姓居多,南边的竟然是司徒。可在距我村不远的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李姓还占绝对优势,他们南边的沟里古墓较多,盗墓贼经常出没。据讲出坑的经常是汉代的物件。再远一点的村子有过一次文物劫难。。。。。。行了!一提起这你就没个完,说说咱村吧!行行行!不说了,说咱村。

说咱村,说些啥呢?论村子的起源肯定是比不过人家了。小的时候,跟着大人去上坟一直要跑到别的村里的地里去。那里有两座一前一后砖砌的碑楼,有一年父亲和我的数学老师两人在认真地看碑楼上的字。看了一阵两人交流说,是明朝的,有五百年了。第二年也或是第三年,墓碑被人砸坏了!赫然两道裂缝。只是有人说,肯定是那孙子村里人干的!等来年再去上坟,碑楼不见了,只留下一片白的如枯骨的灰渣子。又只是说,肯定是那个孙子村子里的人干的。就凑合地在灰渣子上摆了菜祭奠。我长大了,溯祖的心理一阵阵地翻涌。可我已没有了残垣断碑可供我凭吊追寻。根据当年的印象和家人女孩隔代右脚的小脚趾的指甲盖上分瓣的证据。我们的祖先八成来自于洪洞大槐树。从我村与周边村庄的土地的肥力和水利两方面的因素考虑,他们来时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落了脚。这里就是个不养人的旱疙瘩,曾留下没有吃的卖老婆的瘆人歌谣。从神子窑里发黄的家谱上寻迹。本村大姓张,自于先祖张搌,无字的记载。我推测先祖可能是是个从事手工业的匠人之类的身份。从小时候上坟时看到墓碑被砸,一直墓碑被毁的人们的反应来看,推测先祖的心理怕也不是一个厉害人。失去了证据的考古就只剩下推测,从先祖曾育有三子且都有子嗣这一点,推测先祖来此定居年龄并不很大。大槐树移民的风暴当时是很厉害的,能在离洪洞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落脚,我推测他们不是随队迁移,很可能是先行一步,一对夫妻携幼子或二子逃至本地,繁衍生息,遂成村庄。数学老师听了我的说法,不客气地指正,家谱上的第一代肯定埋在这里了,是第二代埋的吧?第一代不可能不追忆他的上一代。照他这种推理,祖上很可能是弟兄三个扶老携幼一大家子人逃过来的。反正都是推测也辩不下什么最终结论,信那个的都有。谁让你们这些贼狼吃的不知道保护祖上留下的古迹呢?

是洪洞大槐树逃过来的这一点没几个人怀疑。我记事的时候,村中尚留有东西两个祠堂,东祠堂是村里的幼儿园,西祠堂里住着一个姓李的神汉,和一个时时敢当众揭他短的悍妇。祠堂之地是执法之地,多少有些凶,至少有些诡异。神汉有妇,膝下无后。后我村民谢某贪便宜在东祠堂上盖屋定居,孙辈竟出一同性恋者,令人咂舌。我村筑成于清代,究竟哪个皇帝年间已无详细记载,只传言那是人口终于突破五百大关,民力可勉强支撑筑城。风水肯定是看过的,因为我村的城墙的大体形状是龟形。头朝南,尾留北。四角与头部的位置均建有亭阁,现在这五处亭阁只留有东南角的三观阁和东北角的柏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