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侍郎城问疑(1 / 2)

游走草原 云鹤游天 3501 字 2017-10-17

一次,我在桑根达来镇的一家古玩店,看到柜台里摆放着许多辽代铜钱,觉得好奇,便问店主,这些辽代铜钱出自什么地方。店主不加思索地回答:侍郎城,那里经常发现这种铜钱。

于是,我对侍郎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侍郎城,我多少知道一些,据说是一座金代废城。金代的古城应该发现金代铜钱才是,怎么会发现那么多的辽代铜钱呢?有机会一定到侍郎城去看看。

一次我到ZLQ出差,快到上都镇时,司机指着路外不远处的一处废墟说,那便是有名的侍郎城。

侍郎城?只知道侍郎城在ZLQ境内,原来在这里!我放目远眺,只见古城边有一排排粗壮挺拔的杨树,有被风沙掩埋的土埂。我的心里痒痒了,哪能轻易放过这一认读侍郎城的机会。于是,求司机将汽车直接开到了古城的边上。

我登上城墙,放目展望,看到古城不大,虽经岁月剥蚀洗礼,轮廓仍在。奇怪的是,在方方正正的古城的东北部,又围出了一个小城。我走过看过好多大大小小的古城废墟,这样的城市格局却是第一次看到,也是这座古城明显异于其他古城的地方。这是一座有城中城的古城,凭着脑子里的历史知识,我立即意识到,这座小称曾经是一座皇城,历史上的谋个时期,曾经有帝王在这里长期居住过。但它又不同于其他“回”字型的皇城,显然是在原来城廓的基础上,为保君王安全,又加筑了城中城。

我的思绪异常活跃,面对废墟,尽量开动脑筋,极力搜索有可能与这座古城有联系的历史事件。顿时,历史瞬间幻灯似的在我的脑际闪闪而……

而此时,呈现在我面前的,却是满目荒草,城里城外的荒草连成一片,向四下里无边延伸。荒草的下面,当年城墙外侧的护壁台、城墙上等距离设置的马面,都隐约可见,在外墙和内墙之间似乎还有过护城河,废城虽小,但卫君的设施齐备。这座小城,一定是一座在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城池,可惜没有引起考古界的重视。

城墙下正有一位中年妇女在牧放一头健壮的犍牛,显然是当地居民。我走近妇女身边,本想向她了解一下古城历史,一想还是算了,一个乡下妇女,不一定比我对这里了解的更多,便问她:“现在,古城里还能发现铜钱吗?”

中年妇女肯定地点着头说:“能,只是没有过去多了。我小时候,在青草长出来之前,到古城里用脚乱踢,就能找到铜钱,有时候还是一串一串的铜钱,只是铜钱上面的字谁都不认识。”

我知道,铜钱上面的字是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早已成了死文字,连辽史学家都不认识,更何况乡下人呢!

侍郎城我是听说过的,据说宋代将领杨业的四儿子被辽军俘虏,隐名埋姓在辽国苟且偷生,后来被招为驸马,成了辽国的带兵将军,这位杨四郎曾经驻守过这座城,所以,人们便将这座小城称之为四郎城了。

杨家将的故事本是民间传说,不足信,可以说是子虚乌有的事。到了上都镇以后,由于时间紧迫,我不能作太多的逗留,便托一位在ZLQ工作的朋友帮我到当地文化部门查找一下有关侍郎城的资料。很可惜,当地关于这座古城的资料几近空白。无奈之下,我只能求助于万能的互联网了。

网上果然有侍郎城的词条,一看之下,让人苦笑不得。

词条上说,侍郎城蒙古语称“库尔图巴尔哈逊”,始建于金代,因为是乌桓游牧故地,故命名为“桓州”。据考证,桓州城建于公元810年,是金朝皇帝赐予官僚的封地,隶属金代西京大同府管辖,是金朝西北路招讨司的所在地,也是金朝重要的牧马场。

我不知这款词条出自哪位高人之手,怎么能犯如此低级的常识性错误。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契丹人于公元916年才建立了辽国,后来,女真人崛起,将契丹人打得土崩瓦解时,才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国。公元810年的时候,连辽国都没有建立,而晚于辽国的金国怎么会在辽国以前建城呢?还“据考证”呢,与关公战秦琼一样的荒唐。我又搜索了与侍郎城有关的词条和文章,一律将建城时间确定为公元810年。显然写这类文章的人,没加思考便引用了那条错误的词条,以讹传讹,直到现在,可叹!词条中,蒙古语的“库尔图巴尔哈逊”也没有标注汉语的意思,本人不懂蒙语,自然不知何意。

资料说,建城之初,因地处桓州故地,所以将城池命名为桓州。清代,有位侍郎级别的官员居住在这里管理地方事务,所以民间又叫它侍郎城。这一点应引起注意。将这座小城称为侍郎城是清代以后的事。后来,民众不知“侍郎”为何意,便联想到了杨家将故事里的杨四郎,硬生生用杨四郎取代了那位在这里理过政的侍郎,这座小城便由“侍郎城”演变成了“四郎城”。

据说,金代为了防御快速崛起的蒙古帝国骑兵南下,因这里紧靠金长城,才将原来的桓州移建到了这里。参照此说法,应该是先修了金长城,后建了此城才是。金长城也叫金界壕,于公元11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