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二十一绝世枭雄冒顿(1 / 3)

游走草原 云鹤游天 5608 字 2017-10-17

绝世枭雄冒顿

在历史的天空上,有一颗灿烂的明星。我曾将他与扑克牌上的西方四大帝王(四张老K)大卫、亚历山大、恺撒、查里曼以及秦始皇相比,胆识上他毫不逊色,智谋上他似乎又高出了其他人。何以见得?人们都知道,打败不可一世的战神项羽的,是汉高祖刘邦。而打败刘邦并且让刘邦输得心服口服甘愿签定辱国条约的是什么人,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而这个人便是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绝世枭雄的大英雄,匈奴大单于冒顿(音墨都)。

在介绍冒顿之前,先让我们简短了解一下匈奴。

“匈奴”一词在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匈奴”的汉语意思是“人”或“群众”、“居民”、“土民”等,也就是“老百姓”的意思。司马迁认为匈奴的先祖是夏朝的淳维。淳维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桀的儿子,在夏朝亡国时,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繁衍成了后来的匈奴。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匈奴。秦朝及汉初,在蒙古高原上,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我们读那段历史,遇到最多的名词是“胡”和“单(音产)于”,这两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呢?“胡”是匈奴人的自称,“单于”是匈奴人的最高首领。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现代学者用蒙古语解释了“撑犁孤涂”四字,认为“撑犁”即蒙古语的“腾格里”,意即“天”;“孤涂”疑为“弧涂”的误写,就是匈奴人自称的“胡”,蒙古语作“夫”,“儿子”、“孩子”的意思,“撑犁弧涂”意思是“上天的孩子”,译得文雅一点,即“天之骄子”。

史籍中,“匈奴”和“胡人”是同义词,后来,“胡人”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进而泛指一切外国人,但并不含贬意。把“胡人”当做贬义词是清朝乾隆大兴“文字狱”以后的事。当时,甘肃巡抚鄂昌写过一首《塞上吟》,诗中把蒙古人称为“胡儿”,乾隆皇帝大怒,斥责鄂昌竟敢把与满族一体的蒙古族称为“胡儿”,鄂昌被赐自尽。从此,“胡儿”便被视为“诋讪之词”了。

匈奴很早便是中原诸侯国的劲敌,纷纷修筑长城以御之。秦始皇灭掉六国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后,为永久享用至高无上的皇权,到处派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有一位叫卢生的方士察觉到了秦始皇的这种心理,便讨好秦始皇,信口胡诌说,在东海上有一座叫蓬莱的仙山,山上住着的神仙个个长生不老,只要派人找到仙山,向仙人讨得良方,便可长生不老。于是,秦始皇便将寻找仙山的差事交给了卢生。过了段日子,卢生回来了,可他向秦始皇出示的不是长生不老的良方,而是一则谶语:“********也。”卢生对秦始皇说,这便是长生不老的良方,若照此谶语行事,便可保大秦江山万代。秦始皇认为谶语中的“胡”指的是匈奴,便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修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南侵。

后来有人说,“********”的“胡”指的不是匈奴,而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秦二世。秦二世暴虐无道,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谶语应验了。

我们当然不信什么谶语,只是因为这条谶语,让匈奴人倒了大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一样,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话语权和行动权归强者所有。没有丝毫战前准备的匈奴人,面对滚滚而来的蒙恬大军,一时不知所措,没命地向北逃去,动作迟缓者便作了刀下之鬼。此役“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直到冒顿夺了单于位之后,才收复了被蒙恬夺去的匈奴故地。

匈奴民族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并没有给后世留下他们民族的文献。从汉文史籍简短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冒顿的雄才大略。

史书共记载了冒顿所干的四件事,这些事都有过程有智慧,令人佩服。

我们先说第一件事。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的长子,很小便被立为储君。后来,头曼单于由于宠爱小老婆,便想改立小老婆给他生的小儿子为储君,可又找不到废掉冒顿的理由,便玩起了借刀杀人的把戏,先让冒顿去月氏国当人质,接着又派兵攻打月氏国,本想借月氏人之手将冒顿除掉。没曾想冒顿并非等闲之辈,在得到父亲派兵攻打月氏国的消息后,眼珠子一转,立即明白了父亲的意图,在月氏人还没来得及杀他之前,偷了一匹快马,千里走单骑,一路过关斩将回到了匈奴。冒顿此举,佩服吧!

如果说第一件事有些平淡的话,第二件事可是惊天动地了。头曼的阴谋没能得逞,但冒顿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看到儿子长本事了,心里也高兴,将一支万人部队交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