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他的大儿子文清石,大孙子文超正,年仅二十一岁就跳洞身亡,老爷子赚了七十七年的阳寿。
但是这七十七年有多辛苦,只有驾鹤西去的老太爷文云山一个人知道。
就算灾荒之年,老爷子的丧事还是不能马虎,九天的法事做下来,满寨子的人都来吃白食,文家八千斤就只剩下了一半。
文云山老爷子的遗体,就葬在青龙山的西侧。这座青龙山,原本就是文家的,整个文家寨其实都是文家的。
青龙山东面是阳宅,西边就是阴宅,不过却相隔两里路的距离。
青龙山很庞大,像一条卧龙。
埋葬了老太爷,族人们都散去,只有文六木一个人在坟地里转悠。
他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家从东汉时期就在夜郎谷生息繁衍,少说也有一千八百多年了。文家的阴冢,咋就只有这么零零星星的百十座呢?
一千八百年,怎么说也有九十代人,就算每代人都是单传,怎么说也有三个人以上,否则文家就传不到现在了。
但是这阴宅里却只有一百来座坟茔,倒是从汉、唐、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到现在老太爷的这座新坟。
再转上一圈,文六木有发现了新的秘密,唐宋元明时期的坟茔居多,而汉朝和清朝的坟茔居少。
庞大的文氏家族,是有人死在了外边无法骨归故里?还是有其它的原因?文六木百思不得其解。
办完老太爷的丧事,身为文家掌门人的文六木,正式从二重门的长房房间搬进了三重门的长房房间,也就是老太爷的房间里居住,这也是文家的规矩之一。
老爷子的房间其实有三小间,一间是卧室,一间是书房,另外一间算是会客室。至于议事厅,文家专门在二重门里设立有的。
因为是老太爷才刚刚仙逝,文六木不想把妻儿接过来居住,暂时让她们就站着之前的房间。等到来年开春,在给老爷子做一场度亡法事之后再说。
在书房里收拾老太爷遗物的时候,文六木发现了一本书,扉页醒目地写着《文氏家书》,里面像经书一样的正楷字,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很厚一本。
文六木足足花了大半个时辰才把这本书看完。
他长叹一声,总算是了解了文家的历史,也了解了文家阴宅里的坟冢那么少的原因。
这本家书的后面还有很多空白页,只有等文六木以及文家后人补上了。
最后的自己是老太爷文云山写下的:“吾之长孙六木,乃夜郎文氏第九十三代掌门。留此家书,唯长房长孙可读,乃必读之。铭记先辈,荫祐后人。文氏万年绵绵不绝。民国五年四月十八日夜”。
四月十八日,不就是刚刚把出气洞封闭了的哪一天吗?也就是老爷子寿终正寝的那个晚上。
难道,老太爷文云山已经算出了自己的大去之期?
文六木锁上书房,一个人又爬上了青龙山顶,眺望远处的夜郎谷,月色之下他仿佛看到了旷远的硝烟四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