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茶场。
他们找到茶场,这是一个只有四五间古老房子的青砖建筑,看起来和清代民居也没有显著的不一样,这个寺就算是在清代,也只能算是一个香火不旺的偏僻之所。
寺里的菩萨早已不见,房顶漏雨门窗皆破,大殿放着几台大转盘式的揉茶机,采茶的季节早已经过了,而且因为茶叶质量不好,这里早没有了工人。大殿后面的几间破屋子倒是有些炊烟,看来这里还有人住。
老何走到后院,叫了几声,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正在厨房里烧柴火做饭。他们进了屋,老头看见有公安来了,很诚惶诚恐的立正站好。通过询问得知,这个老头叫圆通,以前在寺庙里当小和尚,后来政府勒令和尚还俗,他就在这个山上的林场工作,现在是茶场的退休工人。看他对公安毕恭毕敬的神情,就知道这人一定挨过不少改造,是一个苦命人。
老头从小是个孤儿,在寺里长大,所以无名无姓,他就把法号做了他的姓名,他姓“圆”名“通”所以就叫圆通。老人目光呆滞,口齿不清,要问他什么他也说不清楚,何况老何也不知道要问什么,总不能问他殷夫是怎么死的,王老太太为什么要我们来这里吧,所以谈话也就不能够继续。
老何很无奈,心里想这地方看来也是白来了,在这里也发现不了什么。他们只好长叹一声,准备回去了。
无奈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更兼电闪雷鸣,如果此时往回走的话,道路泥泞。所以他们也只能在这里等雨停。
圆通对他们说。两位还是在这里住一晚吧,下这么大的雨,土路早就变成河了,不说是车,就算是人走也走不下去,明天早上都难说。
老何信步走走,他推开厨房的后门,发现后面还有一个大棚子,足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堆了一些茶场的杂物。棚子用木头搭成,大约年代久远,很多木架已经腐朽,瓦落了一地,而瓦上也生满了青苔。
他俩拿出些馒头胡乱吃了几口。圆通指着旁边的一个屋子说,让他们去里面睡觉。老何进屋一看,原来这里是以前和尚的卧室,里面倒也干燥,屋脚铺着几块很厚的木板,上面又垫上了很厚的稻草,这倒是个睡觉的好地方。
圆通留下一盏油灯走了,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虽然他们有点累,但总是觉得睡不着。老何觉得这个寺庙总归来说也没有什么很奇怪的地方,而且这个圆通,一辈子几乎从来都没有走出过这座大山,问他外界的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
小林躺在稻草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的手指碰到木板,觉得有一块非常光滑,而其他的地方又非常粗糙。他觉得很奇怪,起身拿起电筒一照,原来这些木板原来是有油漆的,而没有油漆的地方是用斧子砍过的。
老何也过来看,他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这些木板有问题,这些残存的油漆有黑色也有鲜红色,这无疑都是棺材板!你看,也只有棺材板才有这样厚。”
老何掀开稻草,指着这些木板数道:“楠木,椿木,梓木,这都是做棺材的上乘材料。”
小林:“我说怎么睡在上面背心里凉飕飕的,原来是睡在棺材板上,这真是他妈的奇怪,寺庙里面怎么会有那么多棺材板?”
老何:“这里开辟茶场的时候肯定挖了很多坟,北京的有钱人墓多哩,棺材都是好棺材,工人建茶场少了木头就用它来做建筑材料也不一定,最后就用来做床板了,这也正常的很。”
小林:“唉!算了,我们还是先睡吧,明天一早问问那老头怎么回事。”
转眼就到了半夜,小林迷迷糊糊正要睡着,就听见隐隐约约传来脚步声。他俩警惕的睁大双眼盯着大门,小林心里想,难道是古宅的女鬼找过来了?脚步声走到窗户前停下用一种很苍老的女声说道:“我好饿啊........”接着一个闪电闪过,窗户上映照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
小林吓得赶紧去摸枪,老何将他的手一按说:“这是个人!”
说着两人起来,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太婆站在门口,蓬头垢面,精神恍惚。
老何喝道:“你是谁?”
这老太婆也不吱声,只是很害怕的向后退。小林追到大棚子下面,这时在厨房草堆里睡觉的圆通推门跑出来说:“这是我的老婆,她是个神经病,有时候还清醒,有时候就发作,这么多年了,我也是没有办法。”
正说着这话,棚子突然塌下来一块,一团水浇下来,把小林浇成了个落汤鸡。
突然出现的这一幕,搞得小林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而老何觉得这个疯女人身上却有很多疑点。
老何说:“我们还是去厨房里烤烤衣服吧,顺便说说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