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新技术发展(1 / 2)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传统的炮术是视野范围内进行射击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直接射击,在目视距离内直接瞄准目标的射击方法,如果没有地形地物的障碍,目视距离一般是2500米左右,毕竟直接射击是看准目标才进行炮击的,所以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野战炮都不需要太精准的瞄准机,无论是格鲁森还是克虏伯出产的野战炮均是如此。

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火炮发展的进程过于迅猛,大口径重炮的射程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野战炮,所以传统的炮术已经无法满足作战的需求了,在这个时候就诞生了所谓的间接射击的方法,所谓的间接射击时将炮兵部队的放列阵地隐藏在山地反斜面等敌军完全无法直接观测的地方,然后己方炮兵部队也是在无法直接目视目标的状况下进行作战,这就是所谓的间接射击。

一般而言间接射击依靠炮兵观察所提供的坐标数据来进行炮击,而炮兵观察所的坐标方位一般是由陆军侦察部队,侦察机,热气球等侦察单位负责提供射击诸元,所以一般而言因为拥有准确的坐标方位的缘故所以野战炮群的炮击都打的很准。

同时传统炮兵部队的瞄准方式也从三点一线转换为观测瞄准了,三点一线是步枪的瞄准方式,按照距离设定表尺之后经过观察孔进行观察目标的作业,在观察孔,准星与目标三点连成一条线的时候瞄准工作就完成了,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火炮瞄准具与步枪瞄准原理大同小异,只有“横表尺”的差异比较大,有膛线的火炮在射击的时候会有定偏的问题,膛线右旋的火炮炮弹出口就往右偏,膛线左旋的火炮炮弹出口就往左偏,所以火炮在定距离的竖表尺之外必须加装一个校准定偏的横表尺,整套表尺呈现一个T字型,相较之下膛线右旋或者左旋的步枪定偏可以忽略不计,步枪弹的定偏能够以照门的左右微调来解决,只有狙击手才会深究定偏问题。

至于观测瞄准则是前文所提及的观测瞄准,利用飞机和侦察部队报告方位进行观测射击能够大幅度提高火炮的命中率,不过在进行超过目视距离以外的射击的时候炮兵部队射击一般使用象限仪,在普法战争的1870年代象限仪已经是炮兵的制式装备,毕竟即便是普法战争时候的老式架退炮兵也需要射击超过目视距离以外的目标,例如目标在高地或者低谷的时候,在城墙或者山丘的掩盖下的时候,都需要依靠象限仪赋予射角。

至于间接射击出现的原因不仅仅是单纯的因为炮击距离过远或者被障碍物和地形遮挡这么简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出现了遮蔽阵地,依靠三点一线打仗的传统炮兵,作战阵地被称之为暴露阵地,直接射击时代的炮兵作战阵地是很难隐蔽的,毕竟火炮体积大仰角高,后炮架还要经常调动以调整射向,所以野战中的火炮阵地是完全暴露的,不饿可能在战斗中迅速构筑出如同步兵阵地一般有遮盖的掩体,再者炮兵射击讲究视野射界,所以传统的炮兵作战阵地都是在平原或者低矮丘陵之类的视野广阔的制高点布置的。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因为炮击距离过远的缘故导致传统的炮兵对决等于自杀,于是遮蔽阵地就出现了,所谓的遮蔽阵地就是指敌人看不到的炮兵阵地,举个例子,把火炮放在山谷里面隔着一个小山丘进行射击,敌人无法看见己方的火炮就连炮口的火焰和烟尘都无法观测,这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遮蔽阵地。

可是到了现在,单纯的依靠观测射击和遮蔽阵地已经无法满足意大利炮兵部队的需求,特别是墨索里尼大胖哥想要依靠重炮部队和土飞机(工程爆破)这些方法拿下法兰西的南方要塞,然后迅速将部队涌入法兰西南方进行闪电战,将法国的抵抗力量一举摧毁,让它不再拥有动员时间。

毕竟墨索里尼也知道依靠单纯的观测射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却无法带来革命性的的突破,墨索里尼大胖哥在穿越之前是海军迷,他就想着能否利用炮兵雷达运用到反火炮,工事这些方面上去,根据雷达侦察敌人炮兵阵地的信息来进行反火炮和工事作战。

“首相,请恕我直言,您的想法未免过于异想天开,我希望您能够三思。”在找到意大利萨福伊炮兵学校的校长商谈之后对方果断拒绝了墨索里尼的提议,在他看来雷达精度尚未提高到能够根据敌人火炮的炮弹落单点然后计算敌人炮兵位置所在的地方的地步,所以校长果断拒绝了墨索里尼的提议。

“首相您有所不知,炮兵训练的科目分为射击指挥,测量地面,观测目标,通讯和炮操,一般外行只会谈及炮操,但是内行都知道没有射击指挥,测量地面,观测目标,通讯,再好的火炮也是大号废物,首相您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一个天才在他所不熟知的领域就是一个蠢材,所以我希望首相您不要干涉您不懂得事物。”

“那校长您的意思是雷达探测作为一种测量对方方位的手段您并不信任咯?”墨索里尼的话语里面带着几分火药味,在他看来阻挡时代进步的人都该死。

“正是如此,雷达分米波技术的精度还过于粗糙,如果等到计算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