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横在整个场地查看了一番,厨子们表现的还可以。羋横依次品尝了各处的吃食,又赏赐了某些厨子。众厨子对羋横自是感恩戴德,就这样,美食节的第一天结束了。羋横回到宫中,决定美食节办一个月,他命寺人将这一决定告诉众人,当然,他不会天天去。下次去,将是在结束的时候。这次,一些厨子开始尝试改良羋横先前创制的菜肴,羋横对这个很满意。
安排完美食节的事,羋横开始思索还能做点什么。思来想去,他决定从衣饰上入手。羋横明白,这舆服,也是典章制度的一部分。中原历来重视这方面,很早就做了一些事。羋横决定,要厘定楚国的舆服之制,让楚人的穿戴有章法。
羋横还是陈宇时,就知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体服饰风格可以用“丰富多彩,南北交融”来进行概括。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秦汉旧制。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着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天灾、瘟疫肆虐,北方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出现了民族错居杂处的状况。由于以上原因,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俗日渐融合的趋势。
当时的社会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变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衣长蔽脚。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点更突出,这与服饰的拖地长裙和宽衣披带均十分协调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军服以为主。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三角形花和条状花、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制,出现了“法服”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缺袍即开衩的长袍。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带上起初装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条,故此种带名带。上面并固着若干方形饰牌,名。依官阶之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瑜石、蓝铁等材料制作,从而使革带也成为区别官阶的标志。另外,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
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这时常将衫掩于裙内,所以显得裙子很长。帔又名帔帛,像一条长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