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可思议的国家(5)(1 / 2)

影云 俯仰天地 3269 字 2017-09-15

寻佛记:

佛教是在印度产生的,但却在印度本土没落了,目前印度全国人口中的佛教徒还不到1%,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佛教遗迹都得益于唐僧玄奘的贡献,他的那部《大唐西域记》被公认为是研究印度历史和佛教历史的经典之作。

坐火车到了比哈尔邦的首府帕特那,再从帕特那转乘汽车,第一站是那烂陀,90公里的路程,吉普车一共走了三个多小时。我这个从来不晕车的人,也被乡村小路颠簸得五脏六腑大错位,差一点就要坚持不住了。及至走进位于一条窄窄的柏油马路上的那烂陀寺遗址公园的大门,仍然头疼恶心得厉害,没有一点儿精神,甚至因为又被正午的阳光烤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而有些迷糊了。

然而,等到我跟着一个华人旅游队伍走进那片废墟的时候,刹那之间,突然就来了精神。天哪,我看到了什么?居然如此宏大的建筑,就象看到了一个佛学盛世。那是一片红色砖石砌成的建筑群,不是印度教徒喜用的红砂石,更不是莫卧尔帝国皇帝们钟爱的大理石,因为年代的久远,有的已经变成了黑色。遗址由佛塔、讲经堂和僧院组成,中心是一座高高的佛塔。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只能远观,不能近看。

据说,佛陀曾在此地宣法,涅后不久便由印度国王在此建寺,前后共有6位国王参与了建寺工程,因而使得其规模日增,到公元7 世纪戒日王时达到方圆近25公里、藏书九百万卷、有万余僧人学者在此居住的鼎盛时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那烂陀寺:“宝台星列,琼楼岳崎,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处……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那烂陀寺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经是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培养出许多著名的佛教僧人,玄奘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3世纪时那烂陀寺毁于战火,后虽一度恢复,但不久便又湮没于杂草丛中,1861年才重被发现。直到1915年,英印政府开始考古挖掘。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就是仍没有完全结束的考古挖掘出来的遗址。

那烂陀寺名为寺院,实为大学,其涉猎的学术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佛教学说和经文之外,还传授婆罗门教的吠陀典籍以及逻辑学、文法学、医学、数学、艺术、建筑和农学等等学科。在戒日王的庇护下,那烂陀寺的僧众学人衣食无忧。在学习方面,那烂陀寺采取的是研讨辩论的形式,学僧们个个精于思辩和清谈,而这偏偏又使得佛教渐渐地理论化,佶屈聱牙得越来越让普罗大众难以理解。佛教学术化和理论化的黄金时期,却同时变成了佛教与普通信众渐行渐远、在印度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伟大的辩证法在这里又一次显示了它的威力。这就是我在那烂陀遗址上看到和想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那烂陀所在的比哈尔邦现在是印度最落后的大邦之一,年人均收入约为94美元,42.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吉普车花3个小时才能走90公里就是一个例证。近年来,比哈尔邦政府想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招数,正准备在那烂陀遗址附近建设几所国际性的大学,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呢。

距离那烂陀寺几公里之外的地方,我国政府捐资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遗憾的是,它位于我们的来路上,要再退回去参观,时间不够用了。就在我们还在叹息着不能退回去参观玄奘纪念堂的时候,小车又掠过了离那烂陀寺不远的中华寺,据说那是一位GD僧人在1910年时建造的。我们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前行,半个多小时之后,便来到了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真不知道是哪位先哲译出的,精彩得很。这是古代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也有记载。这个园子,曾经种满了竹子,属于一位名叫迦兰陀的豪贵,所以,原名叫做“迦兰陀竹园”。当迦兰陀遇到佛陀之后,顿起佛心,遂为佛陀修建精舍,请佛陀在园内讲经布道。佛陀在世时,经常在此地居住,寂灭后,其弟子在此地塑造了与佛真身一样大小的塑像。精舍东面还有阿育王建造的佛舍利塔,附近还有迦兰陀池塘。

走进竹林精舍,迎面便是十几丛紧紧生长在一起的竹子,遮天敝日,令人顿感凉爽与清静,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微风吹拂,竹林里传来的响声,似乎是佛门弟子正在专心诵经。再走进一些,便看到了一个不大的长方形的池塘,池塘的对面还有一尊高大的坐佛像。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记载中的迦兰陀池塘,但肯定不是当时的佛像,至于精舍在园子里的准确位置,甚至是不是就在这所园子里,考古学者还没有结论。

漫步在这个不大的园子里,竹林里传来的“诵经声”不绝于耳,我突然感到,自然界的俗物其实生来就具有宗教的神秘和清高的特性,只是我们这些俗人没有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不可居无竹”的雅好不知道是不是正是来源于此呢?

可也正是想到了“不可居无竹”,我马上又联想到了“不可食无肉”,一下子就感到饿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