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来龙去脉(2 / 3)

大汉魔后 真风林 4101 字 2017-09-07

长平一役后,赵国男丁剧减,举国了无生气,这要是去了赵国,先别说以后日子怎么过,如果当时吕家在邯郸居住,恐怕四十万死尸中就有几个是吕家男丁的了。

至于燕国,二十年前把齐国从东帝的地位打到差点灭国,连齐国国君都死于非命,但那主要还是因为乐毅的强悍,何况田单反攻也把燕国打得够呛。齐国虽然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燕国本身在七雄里偏弱,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口不多,其中还有一些是胡人,而非华夏族人;打齐国也并没拿到实质的地盘,还白白消耗了国力;并且燕国自从昭王后,一直内乱,国内不安宁,正经生意人谁会去燕国,除非是胡商,在胡人和燕人之间倒卖一些铜铁盐布什么的,说到底,和秦国一样,一个人去没事,一族人去受苦,于心何忍。

那就没得选了,齐国,和楚国一样,都是大国,都很富庶,都是十几二十年前刚被人攻破都城导致衰落。但是齐国最大的好处是不和秦国接壤,又占据东海之利,加上田建刚刚即位,君王后奉行的和平政策非常利于通商,而齐国又毗邻燕赵宋楚越等地,不管是做铜铁、海货、木材、兵器、牲畜、陶漆抑或是丝麻,均是上佳的选择。最后一点理由还是有点让人忍俊不禁,富商们始终是喜好风雅的,楚国虽然文风最盛,但是临淄稷下学宫也不遑多让,那么去齐国定居,闲来无事去稷下学宫见识见识,那也是一桩快事,若是能结交一下当世大家,那就更是光宗耀祖了。

虽然战国时期判断一个国家富庶程度很大程度是看这个国家都城的商铺规模与商人数量,但毕竟重农抑商是各国的根本国策,所以商人不管多么富有,地位总是不高,何况不同国家虽然封爵制度不同,但是绝没有给商人爵位的;哪怕像秦国,世袭封爵,杀敌封爵,士人封爵,甚至种地都可以封爵,也没有听过谁生意做得大就拿到爵位。所以社会地位不高是所有商贾心里那根拔不掉的刺,那么商人希望提高社会地位就只能靠人脉,这也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存之道,本事不大没关系,人脉足也行,既然要扩张人脉,除去职业军人那时候就四种人,士农工商,虽说农工比商的地位要高,可那是在国君心里,要说寻常人,谁也不会把种地的放眼里。那商人唯一愿意接触的就只有士,那么士的门道就多了,通常来说各个国家有王族或是公族;比如魏国就是安釐王,其名号为王;而秦国则是秦献公、秦孝公之类的,只能称公;至于为什么,离周天子很远如楚国,自己实力强大如魏国,就敢称自己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然后下面是世族,接着是普通士子,也就是读书人拿到公职或是爵位,最后一种就如孙膑那样的,桂陵马陵两败庞涓后,在齐国被尊为国士,但孙膑自认兵家,无治国之能,拒受齐国官职和爵位。不过秦国要单独说一句,因为种地被封爵的,基本上就是秦国独有,这样的人,商贾们也不太乐意结交,当然也结交不了,拿了农爵的人,都依然居于原址,也就是村里,商人们都在城里,自然也碰不上头。那么传统的四种士人,王公是很难结交的,吕不韦第一次见子楚就给了五百金,要知道商鞅徙木立信时,奖励百金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几辈子的所得,所以不是巨商是根本攀不上王公一族的;而淡泊名利的隐士向来轻视商人,不生产也不读书,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坐在一起也是尴尬,毫无话题;所以商贾们结交的对象基本都是世族或是普通士子,而又以急需后盾力量的普通士子为主要对象。稷下学宫则云集了天下大量的普通士子,对于商人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参加一次就可以结交数十名士子,其中不少都是未来的大夫和实权官吏,效率非常之高。

那既然定了去齐国,真要是离开阳翟太远,也是不方便,毕竟上有老下有小,算下来三十多口人,除去老小,也就能赶七八辆牛车走,要说雇几个车夫,但又怕路途遥远,还要横穿魏国,看着这么几大车东西,万一外人起了歹心,杀人越货,这妇孺老幼只能是引颈待戮。所以这三十多口人刚穿过魏国境内到了齐国单父县,便觉得这里颇为满意,原本也走了两个月了,早就疲累不堪,索性就在这里安顿下来。

话说单父这个地方,来历可不小。尧舜之时有一得道高人,姓单名卷,居于舜都南边,西靠后来****都城“商丘”,东邻微山湖。虽然这里民众不多,但农耕渔猎样样齐全,也算是中原地区的鱼米之乡。单卷在这样的福地修道,自然是事半功倍。先是唐尧得知单卷得道的消息后,把他当作了自己的谋士,但凡天下大事,必先毕恭毕敬求教于单卷。而帝舜之所以能得到唐尧禅位,单卷在其中也是不无功劳。舜也是大贤,先是拜了单卷为师,却始终觉得单卷居天下才更为合适,屡次三番要禅位于单卷。单卷乃是得道高人,与世无争,哪里会愿意揽这累人的活,终于有一天不辞而别,独自向南而去。舜花数年遍访不得见,于是尊单卷为父(华夏族自古有尊人为父的传统,嬴政就拜吕不韦为仲父,又拜了嫪毐为假父),将单卷住过的地方命名为单父。单父既是帝师所住的地方,加上环境宜人,日渐繁华,也是多有奇人异士。

接下来一大家子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