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自己能赚回来!(1 / 3)

东江市天山路。

这是一条商业街,即便是工作日,整条街依旧有不少人,在各家店铺进进出出。大多店面都陆陆续续有人光顾,只有一家自行车馆门可罗雀。

是馆而非店,是因为占地大概有350平米,这在整个东江是最大的。除了有整车的购买,也有DIY,还包含了维修和售后服务。店内外的装修相当大气,大门上方的“追风者自行车馆”几个大字磅礴不失大气,但却鲜有人问津,偶尔有一两个人进去,没逛一圈就又出去了。这种情形也让店内剩下的两个女销售员变得懒洋洋,眼里都透露出疲惫。

“上个月卖了20架,这个月到现在才卖了5架,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叹了口气,说。

另一个看起来略微大一点的女孩子看了看周围,低声说,“这销量一个月不如一个月,老板每次过来的时候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对策!”

年轻一点的女孩子点头赞同,眉头皱着,“是啊!如果没什么对策估计我也要像其他人一样重新找工作了。”

自行车馆的收入构成是底薪加提成,前两年生意不错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能拿到3000多块钱工资,和东江市平均工资2500左右相比都高出一截。

但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几乎每个月都销量都在递减,以至于收入越来越低,导致有些员工另谋生路。

本来还有一批人等着看看新年过后有无起色在做决定,可是一连做了几个活动都不见起色,走得人越来越多,只剩下这两个女销售员。

在电脑旁的店长看着两个女销售交头接耳,不由得摇了摇头,正准备继续工作的时候,就看到牧泽宇走了进来。

“别说了,老板来了。”店长低声说了句,跟着继续用电脑整理东西。两个女销售看到自家老板,赶紧停了下来,各自做事去了。

牧泽宇走进店门,看着仍旧没有一个人的自行车馆,心里叹了一口气,径直走向办公室。

放下窗帘,牧泽宇靠在椅子上,点了根烟,吐出来的烟雾久久不散,似是要把胸膛里的积郁全部释放出来。

牧泽宇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越来越喜欢抽烟的。

大概是开了这个自行车馆之后吧,牧泽宇自嘲笑了笑,又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把烟放在烟灰缸上,任由烟雾升起。

牧泽宇半躺着,目鼓鼓地看着高高的天花板,不知道想着什么。

2001年,牧泽宇上高中的时候,东江的自行车道比较多,酷爱骑行的人非常多,他就是其中一个爱好者,不过苦于自行车店太少,有点名气的自行车更是一辆难求。

直到2002年,政策放开,一度被认为是“道路抢夺者”和“事故引发者”的自行车被重新定义成“交通补充者”,沪市率先跟进,东江市也随即跟上,开始打造慢行交通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东江市的自行车店开始遍地开花,堪称自行车爱好者的春天。

可是比较专业的自行车店一个没有,而且像捷安特、喜德盛之类的很少,让牧泽宇这些从爱好者变为发烧友的骑行者们无处可去。

那时候,还在上高中的牧泽宇就决定了,要在东江开一个最大的自行车店。

2003年,牧泽宇考上了东江大学会计专业,按照牧青云的想法,是想让牧泽宇考公务员,不过牧泽宇对走公务员一路不感兴趣,加上他有对未来的规划,牧青云也算比较开明,因此并没强求。

大学第一个学期,除了必上的课之外,牧泽宇其他所有的时间都忙着选址、找代理商等所有开店的环节。

2004年暑假,一切尘埃落定,在牧青云以及牧家其他亲戚的支持下,追风者自行车馆顺利开业。

接下来的两年,不管是节日,还是平时,自行车馆成为天山路商业街最火爆的一个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这种情况除了归功于政策之外,还归功于东江市良好的人均消费能力。

好景不长,随着东江市的发展,摩托车和私家小轿车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愈加拥挤。而面对这种情况,东江市领导班子在一次会议上就提出“适量减少自行车道,增加机动车道”的建议。

2006年7月,这一决定通过,东江市的自行车道直接被砍了一多半,学校、大厦周边的自行车道几乎全部被撤,剩下的自行车道大多是通向一些荒地、破旧商业区。

学生群体作为主力群体,是自行车馆的消费主力;发烧友人数不多,但胜在消费金额大。

牧泽宇知道政策下来后绝对会流失相当多的以学生群体为主的客户,虽然明白牧青云的难处,也做好了销售额受到冲击的准备,可让他想不到的是——

8月份的销售额直接减少了一半多!

自行车馆有淡季和旺季,月均销售额接近50万,过去了的7月份更是差不多有60万的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