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穿越南太行(上)(1 / 2)

陈天宇向银行卡转账3万元,卡上的余额有近4万,电脑显示给母亲看,她才真的相信儿子赚了钱,大赞“儿子比他老子强,难道老头子还存了私房钱?”

在讨论去哪散心时,母亲想起陈天宇姑姑生病在老家休养的事,说要去看望。姑姑远嫁外省,是打工认识的姑父。姑父老家是太行山阴山坝,陈天宇没去过,听名字慎得慌。但网上一查,发现景色还不错,附近就是很出名的太行山大峡谷风景旅游区。

陈天宇想到又要去山区,下意思就想到“磨盘”,还是带上它吧,还有他上次去神龙架买的那套野外探险装备。

母亲一见就数落,也就是个破石磨,带着做什么?还不方便。

“妈,这东西爸说是个‘宝贝’,家里没人不安全,其实也不沉不大,带着不碍事。”

“带上就带上吧,只有你和你爸把它当宝贝。”

陈天宇自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地震遭遇回来后,有意思地加强身体体能训练,现在虽比不上专业运动员,但他绑沙袋、负重跑的土法子还是起到了一些用处,让他跑个2000米不带大喘气的。

在网上查太行山信息时,他发现山友、驴友的不少信息,“巍巍太行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多少驴友青睐,流连往返一次次去感悟太行的灵性。太行的崇山峻岭,危崖绝壁,陡峭峡谷,潺潺溪流,那沉睡在断崖、山间曲经通幽的古道、那废弃荒原的石屋……时不时就浮现在眼前,贪恋太行,向往太行,再一次地放飞太行山之梦拭目以待。”

陈天宇灵机一动,他想让母亲坐车直接去姑姑家,他则找个驴友队伍入伙,徒步穿越太行山到达阴山坝。因为他要找的“磨盘”部件在哪、还有哪些部件,他也不知道,只能到处走走,碰碰机缘。他和别人不同,那神秘的呼唤只有他和父亲有感觉,还有“磨盘”有点像修真小说里的“测灵盘”,这些是他的依仗。

联系H省驴友协会,他们和全国各地沟通,发现现在这个时间有6人队伍即将成行,徒步穿越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南太行。陈天宇网上报名,详细书写资料,还被要求本人带装备亲自去应天市驴友协会面试。

一天沟通和奔波,终于搞定,只等驴友协会最后通知启程。他和母亲商量他的打算,母亲见儿子大了,高考也结束,有正规旅游队伍,也放心的答应了。

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是中国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

太行山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地势北高南低并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铁、铜、钼、金、钨等,当地形成了许多煤炭、陶瓷、水泥和石灰生产工业。

7月是太行山气温最高、降雨最多的一个月,同时也是雷暴天气最多的一个月,所以选择7月去大峡谷时机并不算好,相对来说5-6月以及8-9月应该是最佳旅游时间,这段时间气温比较适宜,山上的风景应该很漂亮,不过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会下得很大,雨后的空气一定会更清新,而且雨后易出雾,景色还会更美。

太行山物产丰富,其中连翘、党参、何首乌价值颇大。

风味独特的民俗饭菜有汤食,像野面条汤、泡小米饭、扁豆条炒米汤、杂面条桃仁、荆芥汤、酸菜杂面条汤、炒玉米面糊糊粥、石磨拐豆沫等等。主食有窝窝头,板栗面、红薯面、玉米面、高粱面、豆腐渣。当然还有用粉条、萝卜、羊肉、鸡肉、红梅豆等原料煮成的小米稀饭。另外还有马齿苋煎粑、好面煎粑、山韭菜油饼、炒面、手擀面条、拽面条、卤面。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山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发轫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起同薄、汾河,东至渤海,南靠黄河,北沿正太、沧石路的广大地区,先后形成许多重要战略区。

当代古文名家杨威的《太行山大峡谷赋》为山水赋中的名作,此赋气势雄壮,词采宏丽,视界开阔,意境旷远。文章融天文地理、古迹人文、风光景物等于一炉,驰骋雄健之笔力,穷极铺排之能事,虽景状万端、内容纷庞,却思理清晰流畅,布置精当有序。在造句构辞上,妙处盈篇,诸如“元一茫昧,判两仪以肇象;坤维洪载,运融结而著形”,“逼崖壁立,涵天光于一线;仄波中流,印万象于空明”,“怪石罗布,有逾雕镌之妙;飞泉喷玉,激若球鍠之声”等,缀玉联珠,腾蛟起凤,功力之深,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