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人生起伏(2 / 2)

谁主三国 胡阿女 3359 字 2017-10-26

义道德但还是以武力为主的时代,孙策只好暗自发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人还是要生存的。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了日后的报仇计较。孙策只好仰人鼻息的去找到了有着“四世三公”背景的袁家嫡出儿子袁术。

他不止一次的在心中立下誓言,将来定有一天,江东铁蹄踏破荆州,荆州,必须也只能是他孙家的地盘。这是,对亡父的承诺。

一个承诺,压迫着少年不断的前行,不断的做自己所讨厌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一个承诺,葬送了一份最热血的赤子之心,成就了江东的小霸王。

铁血汉子,总不能一生为了他人做事,那叫愚蠢。所以,孙策一直在计较着,只要能够有了回江东的兵马,到时去江东守住一方,必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他再次拿出那工工整整包放着的大汉传国玉玺和氏璧,夜色昏昏,他点上一支蜡烛看着那玉玺。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父亲啊!你当初正是因为这玉玺而遭受了那飞来横祸。但是临死前,你始终放心不下的,还是这玉玺。

这块破石头,我拿起来都嫌重,真不知道有什么能力能使你如此守护如此念念不忘呢?你不是不知道,能力才是一切。没有能力,这块石头只会引起祸端。

历战无数,为什么,我还是看不出这块破石头有什么好的呢?

孙策对着窗外那朦胧月光,他叹了口气。如今,为了咱们江东,父亲,我要把你拼死相护的这块石头拿出来抵押了,我想,你最疼爱儿子了,是不会因为一块石头而怪罪我的对吧?

哪怕这石头,是代表着身份至高无上的传国玉玺和氏璧!

一夜之后,孙策终于做了决定。

无价之宝的和氏璧,也就是在他看来不过一块破石头罢了。而任何一个有点欲望的霸主,若是知道了孙策对和氏璧的评价,一定会摇头叹气:孺子不可教也。

孙策把石头进献给了袁术,换来了一万兵马。他看着袁术那眼中对和氏璧明显而露骨的欲望,心中不觉有些悲哀。或许,是他不适合这个时代。

在袁术看来,这比生意简直就是大赚了一笔。但是在孙策看来,一块石头换了一万兵马,袁术也定然是个无用之辈。

“咳咳,贤侄,这玉玺我就先暂且为你保管了。等你完了事,要赶快回来啊!到时候,这玉玺我也得还给你,你说是吧?君子不夺人所爱嘛!”

“多谢明公。伯符当为明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孙策单膝下跪,口中之话,违心的连他自己都听不下去。

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有人喜欢听。还有袁术那话,他连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玉玺于天下乃必争之宝,但是于我而言只是一块石头。是我错了还是天下诸侯皆不正常?

拿到精兵后,孙策也不再磨蹭,他率领大军走到了神亭岭北下营。

孙策不是个迷信的人,他一直信奉的是“只要付出,必有收获”的真理。但他又是个很崇古的人。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只要某处有庙宇,他定然会下马跪拜。

他的部下们都觉得这是一好现象,像曹孟德那种见人杀人,见鬼杀鬼,没钱了都可以不顾儒家礼法的去盗墓的人,才是令人惊心害怕的。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孙策每逢拜庙,说的都是什么。

而这次,他和太史慈之间那不打不相识的缘分,也正是由于拜庙。拜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宇。

姓刘的没一个好东西,而拜庙,也不一定是为了要祈福,有时候,指着那雕像痛骂一番,也是很不错的感觉嘛!

同为日后的一方巨擘,孙策没有曹孟德那些“无所不用其极”,也没有刘备的门门道道,精于算计。他不在乎任何人的指责,所以,他活的很潇洒,收获了无数的知交。

太史慈,正是其中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