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月的六月(1 / 2)

(一)

区运会结束后,校队也走到了末尾。一列关于体育的列车,也总算到站了,一路坎坷,火车会有没油的时候,但是加满油后的它,跑的更快,车鸣“呜呜”直响,炊烟袅袅,从此以后,再也看不见远处的青烟,那是曾经用汗水蒸发的努力。

一切又恢复平常,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就好像雷舒航并不认识郑浩,并不认识邬栋发,并不认识老秦,每天下午的黄昏她都没有看见过。

(二)

加课还没有结束,雷舒航只需要加语文,每次加课的时候,她都会望向窗外,就仿佛那飞奔的身影还在身边飘过,带起阵阵微风。

五月很热,早晨很清爽,跑完步会浑身湿透,但是在外面站一会儿炎热就烟消云散了。

语文课疯狂的记笔记,拿着那个很大的可以拆卸纸张的本子记着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知识;

英语课疯狂的背课文,背单词,拿着音标卡读了一遍又一遍,口干舌燥了还来不及润舌头;

数学课疯狂的考试,把书包立在两张桌子中间,坐着一套有一套毕业考真题……

每天背着一坨卷子回家,熬夜赶到十一点觉得贼晚,第二天背着一坨卷子到学校,又抱回一坨新卷子回家……

日子多痛苦,还是区运会那几天最自在。

(三)

之后的复课越来越少,逐渐成了语数英的战地,很多时候三课老师在门外讨论这节课谁上,有时候三课老师都没有过来抢复课复课老师还没来的时候,班里没有人敢出声,生怕把班主任找来,然后拿着语文书说,“这节我上”。

上课对卷子的时候没人会去听课了,一张张大卷发到手里加开始狂写,渐渐会有试图蒙混过关不写作业的人,后来却要顶着多了一倍的作业量回家熬夜,写到十一点是常事,十点写完乃是幸运。

所有上六年级的同学抱怨作业写到十一点的时候,他们何曾想到,初中的学生写到十一点真是奇迹。

(四)

朋友圈和动态上流行了“毕业季”之类的词语,有越来越多很散的文字淡出水面,有点是原创的,有点是转发的,有的是盗的,但不管是原创的还是转发的还是盗的,所有六年级学生读起来的时候还是会热泪盈眶,回想起曾经的六年,从被大哥哥大姐姐细心带上红领巾的那一刻起,到现在,整整六年,就仿佛昨天还在床上兴致勃勃地拿着正方形围巾在那里叠红领巾,今天却已经彻底忽略了红色三角形的存在,冬天的时候更像是个围巾戴在脖子上。

那些文字不一定有多好,但一定触动六年级学生的心弦,可以写的很烂,主要是参杂的是六年的感情在里面,读的时候会想起朝朝夕夕,还没被文字感染就已经被岁月感动了,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多愁善感的,即使是那些在人群面前很坚强从来不哭的人看到那些文字还是会因为分离而哭泣。

12岁的我们懂得很多么?并不是,数学只知道方程是什么,语文书还不是A4那么大的书,觉得只有A4那么大的书的三分之一却编写了那么厚一沓会惊慌,会觉得字挤在那个小纸张里密密麻麻的,但其实上了初中后,用上了“大书”,字缩小了一倍,厚度也比以前增多了的时候,会觉得小学那些根本不算啥。

最先体验到的是快乐,然后是考试时的恐惧,考砸后的恐惧,考好后的雀跃,作业少时的愉悦,作业多时的压抑……最后感受到的是伤感,分离。

(五)

升旗仪式还是很长,第三节课往往只能上10分钟,六年级的学生主持升旗仪式的时候也会出笑话,也会左右分不清,也会紧张的说错话。

五六年级的时候生日宴会请帖到处飞,考验你人缘的时候就到了,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一张红色卡片你却没有的时候会失落,却只能装作不在意,参加宴会时上菜总是很晚,这之前大家会打成一片,整个饭馆到处跑,礼节很多,寿星要把很重的面圈戴在脖子上,主持人会打趣,寿星上台说感言的时候总要把父母到亲人到老师到同学纷纷感谢一遍,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听的不是内容,而是听的笑话,有人会紧张,感言里边会说“希望爷爷奶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赢得一片哄笑。

会有些人走的很早,饭还没吃上就被父母匆匆叫走,最喜欢趁寿星发言时抢走饭盘上好吃的饭菜,寿星回来后看见的是一片狼藉;吃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开始打闹,那个时候流行“撕名牌”,即使是北方呼啸的冬天一群智障嘴里呼着哈气还在那里疯跑,热了就把外套脱了扔在一边,丝毫不觉得冷;走的时候会依依不舍,对着爸妈不满说到“我就是蹭饭的!”

……

(六)

那个时候流行同学录,教室里蔓延的是纸张的味道,每个人的书包里会有一个很重很大的东西,纸张花里胡哨,从基本信息到个人喜好到毕业留言,有的人认真